北方论坛
在这里你可以查看你订阅的主题,使用悄悄话,编辑你的个人资料和进行喜好设置免费注册!会员列表常见问题解答论坛搜索返回首页退出论坛
 
 
六月,人性的投影
 

  (永昌)

  ——读金刚子、清水、丁伯慧小说后感

  我现在每个月都看的小说类期刊主要是《小说选刊》,每次新书到手,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看本期推荐的那些小说,而是翻到最后几页,看全国主流的文学刊物上,刊登多少我的朋友(很多未曾谋面或者我自认为是朋友)的作品。这个习惯从上班到现在,一直没有改。但是,从今年开始,我拜读网络上很多朋友的作品,觉得这些文字的价值、深度,也许远远的超过那些所谓的大家的作品,如近期所看的金刚子的《热热的土炕热热的地》、丁伯慧《我不是胆小鬼》和清水的《野马之死》。让我这样的感觉越发的强烈,虽然我知道如伯慧等,也在《北京文学》、《佛山文艺》等媒体上屡有佳作问世。也许,文学圈内和足球圈一样,有纠缠不清的规则和难处吧。

  看了埙(金刚子)老师的小说,又一次折服在他文字营造的那种粗犷而不失细腻的、充满西部风情的人物情感世界里。那个羞涩的西部青年黄毛,坚守自己的物质家园的同时,其实也在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相信,他留守在那块黝黑的土地上,不是因为他害怕外边世界的诱惑或者外边世界的无奈,而是为了在生活中有一个寄托。在那个物质、思想(小学毕业吧)都相对贫瘠的偏僻的角落,保持一种生活的信念或者生活的追求,是很不容易的。这篇小说放到蓝波(www.chinano1.net)的时候,很多朋友跟贴子,单纯从性的角度,给予自己不同的见解。也许,从文字的表象上,我们看到的是单纯的性,是表现性的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是在那块狭隘、偏僻、闭塞的黑土地上,生存的乐趣----性,作为人最原始的本性,是这样得到夸放的。

  但是,个人觉得埙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那种自然、质朴的性心理,文字的背后,有更深刻的内蕴。因此,文字的单纯不是表达的意思就要单一。其中,留守、走出去,就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当莲香在生活的苦寂中为自己的丈夫栅守道德的防线,困苦在生活中的时候,他的丈夫在外边世界的诱惑下,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落后的山庄和美丽的妻子。作者在文字中没有明白交待莲香的丈夫是赚了钱远走他乡还是殁于城市,但是从字里行间推断,他应该是赚钱后远走他乡了。这样,莲香才有了最终的选择,文字才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当莲香没有道德的羁绊,跨出道德、世俗的那个围墙的时候,人性,也默默地绽现原有的光泽,奕奕生彩。

  从莲香丈夫的出走、黄毛和莲香的爱情成熟,在不同的地域中,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城市文明的进步和乡土生活的冲突下,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城市的诱惑,作者没有着墨太多,只是从“…莲香没有睡,睡不着。灯黑着,只有窗格子幽幽地亮着。她的眼前晃动着一个男人,是箩筐。箩筐进城了,不再回来了。今儿前晌,袋娃子说得清楚,箩筐再也不回来了……窗幔从手上轻轻地滑下来,莲香哭了。袋娃子说,箩筐啥都不要了,房子、地、圈里的猪还有其它啥的,都不要了。就连家里的十几万存款也不要了。”、“箩筐是离开土了,所以不回来了。实际上箩筐在莲香的心里已经死了,农民是离不开土的。离开了土就变了,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不认识了也就算是死了。”这些,寥寥几笔,就将城市对一个农民的诱惑从侧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而那个乡下的农民没有经受住诱惑,最终远走他乡,则将故乡黑土地上那段纯真的爱情,烘托的骨血丰满。同时,也将莲香最后的选择,做了一个很好的伏笔。而对于乡村生活,作者则饱蘸感情,从旖旎的西部风光到心醉的人物心里细节描述,无不栩栩如生。作者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尤其是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理,衔接的丝丝入扣,入木三分。整个文章的行文过程中,能够随处可见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叹。而就是从这些乡村文字的描写中,能看出作者浓郁的乡村情结。

  社会在进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纠缠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沙石、贝壳或者珍珠散落在河中,随着河水一起汹涌而下。在这样的历史的潮流、冲突中,怎样清醒的选择是每个人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最后,走出去还是留下来,作者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看完清水的《野马之死》,是在办公室。上半部分是在家中看的,因为笔记本的电池有问题,家中断电,所以余下的部分,是在早上赶到办公室看的,看到最后的结局,居然泪流满面,不仅是为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因为故事最后给我展现的那种无声的生活宣言和坚韧的生活信念。文字,有教化的作用。优秀的文字,尤其如此。当我在这篇小说琐碎的细节描述中爬出来的时候,“让我们回家”的结局真的让我热泪满眶,让经过身边的同事感到莫名其妙。

  一个心力憔悴的女人林可,在失去自己的爱人之后,又没有工作,于是万念俱灰,打算将前夫的孩子小雅送给死者的亲兄弟苏臣抚养。在道义上,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但是,苏臣同样陷于经济的困顿之中,无力抚养小雅。小雅则因为父亲自杀那天,没有拉住父亲而内疚至今,以至于自闭,失语,不再与人沟通。林克、小雅和苏臣,就这样生活在情感、经济困顿的漩涡中,无奈而无力。在一个偏远的地方—野马繁殖中心,因为一匹价值连城得母野马的意外,使得所有人的心理都遭受一种残酷的考验和煎熬。而小雅则在母马临死前的瞬间,找到感情得缺口,强烈发泄对父亲死亡的内疚,文字情节的的冲突到了高潮。尤其是主人公林克的内心冲突,一直在坚定自己离开小雅的选择中,饱受精神的煎熬。沉默许久的小雅,在野马临死的时候,性情大发,这给林可惊喜,也给她更多的内疚。清水对夜晚到黎明前的光线、景色、景物的描写,有力的烘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而此时的夜,却仿佛被浓墨包裹了一层又一层,透不过一丝的光亮。她这才想起小雅,抬头四下寻找开来。但是除了借着近处的一点微弱的灯光能看清楚几张熟识的面孔以外。远一点的地方几乎连人影都分不出来。而天边的地平线那头。则只看能看到是一个无边无尽的黑洞。”这种离开前野马繁殖中心前的密不透风的黑色心理压迫,就如这无边的漆黑的夜,等待黎明的唤醒。但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林克“发现自己被包围在一片黑暗之中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她纵使拼却了这一身的力气,也还是冲不出去。”,“黎明的前夕,一切仿佛刚刚进入梦境。”。这个梦,对于林可,是一场曾经的噩梦:失去了爱人,留下无边的孤单和小雅这样一个负累。这个柔弱的女人,能够冲出情感和生活的泥沼么?黎明前的黑夜,才是最黑的时候,也许苦难才刚刚进入梦境。

  苏立的死亡和野马的死亡,交叉在林克、小雅的意识空间,在她们的内心有不同的投影。尤其是野马的死亡,我觉得有一种象征意义。在对它死亡过程细致、琐碎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主人公心里不断挣扎的过程,它的死亡,也许是心理挣扎胜利的一个结果吧。文字的最后,林可“什么东西在她的身体里再也压制不住,猛的一下子爆发了出来。“苏立”她喃喃的念着这个曾经在心里念过无数遍的名字但从来没有呼唤出来过的名字,泪流满面。“我好想你。””。在心底压抑很久的林可终于在小雅呼喊爸爸的声音中,沉到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那是人性最开始沉淀的地方吧。那是爱、善良、责任和对生活困军窘的坚定的宣言:战胜生活,战胜自己人性中那份黑色的氤氲。而就是最后这种情感的升华中凸现得人心、人性之美,让我有泪。

  清水的文字冷静、沉着,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排排结实的庄稼,垂挂在秋天的田野。有些昭示,是无言的。在这个冷静的文字中,主人公不乏理性与从容。也许,有时间对自己境地的清醒认识,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当林可屡屡在生活中追问、拷问自己的良心、责任的时候,估计也是作者在拷问自己: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么?文字的最后,能够看出主人公释放的人格、人性火花的那份美丽、壮美。这些在冷静的文字下被压抑许久的感动,岩浆一样喷发出来。

  我对文字中苏立的死亡报有很浓郁的兴趣,可是一直等到文字的结束,也没有了解到他的死因。也许,带着这种疑问看这篇小说,让我忽略了其他更精彩的地方。在行文中,可能我看的小说是从小说沼泽宕下来,清水没有修改的原稿吧,里面有一些错别字,还有几个模糊的语句。但是,这些没有妨碍我阅读的快感,没有妨碍我对作者营造的主人公的尊重。

  丁伯慧《我不是胆小鬼》则将笔触深深的根植到生活的最底层。从当初发在《北京文学》的描述一个热线接线员马丁生活的《热线接线员》到最新创作的《我不是胆小鬼》,伯慧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基本上放在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的角色的塑造上,从他们身上,挖掘自己对生活、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和整个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缩影和曲折。记得去年在一个网上会议中,和伯慧聊了聊,他就说:人性,将是他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要展现的文学主题所在。后续的作品,每每验证这一点。

  《我不是胆小鬼》的故事情节其实不复杂。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在工厂领导的授意下,被一个无赖的车间主任驱逐出了工厂,在失业的萧条的大军中,成了手无寸长的社会一员。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为了生活,勇敢的挑起责任的重担,在路边摆摊设点,为孩子和家庭谋求经济基础。噩梦的来临,没有任何征兆。一场意外的冲突中,刚刚结束中考的儿子为了保护父亲,保护父亲的尊严,被人用刀捅死了。妻子也在冲突后,倒毙在医院,家破人亡的主人公终于疯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屡次的从医院逃脱,其实就是对过去的一种躲避。他的半醒半模糊的精神状态和经常的喃喃自语,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在这个不复杂的故事中,有着非常强大的故事张力:犹如文化革命一样,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投影和暗示。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如主人公、工厂的领导、车间主任等,他们的行为,也许就是这种投影的外现。当一个被现实、工作逐渐抹平棱角的主人公,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排除出工厂的时候,他没有抗争,她让我们看到了他懦弱、胆怯和阿Q一样的自慰心理。“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去问个明白。可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又回来了。我想不对啊,既然一定要人下岗,我不下的话,别人也要下的啊。那会是谁呢?哎呀,是谁都不好,除非是于老五。可于老五,他是主任,不可能下岗的啊。算了。下岗就下岗,活人还会被尿憋死?这事过后,还有几个哥们夸我,说我勇敢地接受现实呢。”主人公的性格决定故事的悲剧,当他避开那场因他而起的争斗,眼睁睁的看着儿子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在老婆的责骂中依然没有冲上前去。后来,他在自己的大脑中反复的回映“我想起来了。我上辈子是条狗。老婆说得对,对极了。我还把老婆的话仔细加工了一下,认定我上辈子是条哈巴狗,不会护家,见到坏人就怕。我没用。我懦弱。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是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在自问中,主人公失去了理智,成了疯子。放身事外,仔细的想想,是谁/什么环境塑造了这么一个懦弱、自艾的男人?为什么有人可以那么蛮横,在大街上耀武扬威?是什么让主人公在人性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和窗口?这个责问和指向,不仅向人性的深处,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拷问对社会的一个慎重的询问。作家,发现问题是本职,他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式,但是最终的实施者还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是政府和社会。

  也许,从那些白衣大夫最后采取重现的方式,恢复主人公的心性,算是作者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吧。我觉得其中可能寄托了伯慧一些美好纯真的愿望,关于生活。可是,即便如此,又能怎么样呢?给人的沉思所在也部分在此吧。

  也许,这样的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没有任何新奇之处。但是,伯慧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大篇幅的心理描写,让我压抑的喘不过气来。沉重,是阅读完这篇小说的第一感觉。主人公扭曲的人性、性格,是一盏晦涩的灯光,斑驳的覆盖全篇文字。在他的回忆中,可以窥见现实中种种的丝缕。

  在以刻画人物性格、命运为主流的网络小说中,文字的新奇、情节的怪诞是吸引眼球的保证,这也是网络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所在:追求文字/事件的广度和信息量,而不是关注文字/事件的深度和内蕴。更多的人则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缠绵或者意会的在婉转的笔下袒露出来。也许,他们写字的目的,只是为了乐趣,为了照顾自己的爱好。在对自己内心的挖掘中,也许他们会有灵光乍现的好作品,但是如果要他们保持长久的旺盛的创造力,那是很困难的。将笔深入到人性、人心、现实中去,才是一个宽广的道路。金刚子、清水和丁伯慧给我做了一个表率。看了他们的作品后,我沉酝许久,才敢写自己对这些文字的认识和感受。他们三个人的文字风格,迥然不同。埙(金刚子)的文字飘逸、绮丽,语言节奏如西部高高林立的白杨,舒展而充满乡间芬芳气息。清水的文字,保持一贯的清醒、冷峻、准确和理性,在对心理、事件的剖析中,缜密而不失从容,没有急促的感觉。而伯慧的文字沿袭原有的传统风格,在简朴的文字中,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回味空间。

  我相信读后感相对于评论的好处是:读后感是属于自己对文字的感触和理解,不需要站到一定的高处,自以为是的论证或者说明什么。读后感,仅仅是读后感而已,是自己认真的看了作品,并且认真的将作品在自己内心的感受忠实的表达出来而已。可能自己的感受中,有些地方是对作者作品的强加肢解,甚至曲解了作者的写作本意。但是,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尊重了作者的作品,尊重了作品给自己内心的投影。6月,我庆幸自己看了一些好的作品,一些关于人性的作品,让他们在自己的内心有一个真实的投影,能够真正的沉浸下来,思考一些以前很少思考的问题,检阅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激励自己向他们学习,去写一些真正的文字、好的文字。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