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凸翁 2004-07-26发表于论坛
 

天津都受过什么冤屈

  本来我是不想多说这个话题的,但现在有的网友并不了解天津的城市发展历史,动辄就把天津发展慢的原因归咎为天津人素质低,所以,不得不发这样一个帖子,算是正本清源,学学历史,也算以史为鉴。

  我声明,我并不认为天津发展得慢没有天津人自身的原因,并不认为喊了冤屈就能够发展起来,我更认为天津不能指望、等待中央政府重视、指望、等待北京市改变城市定位,天津应该自力更生,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的事情。

  再声明,发这个帖子,只是为了让一些并不算了解天津城市发展历史中这个侧面的网友了解一下。

  所以,如果网友有质疑、抨击天津人素质之类的话题,讲天津发展自身的原因的话题,请另开贴子。

  天津发展中自身的原因,在这个论坛中并不缺乏帖子,在下面的内容里也有相关内容,以后,我也希望大家多批评天津自己,不多说别人,我也是这样。

  下面是《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部分章节: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地位的减退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天津经济缓慢发展,在全国经济作用和地位有所减退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内外贸易和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对工农业产品的统购包销和统购统销,流通渠道大减,市场的调节作用甚微;按行政区划和部门管理经济,形成条块分割;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限制等等。这种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分割了商品与市场的关系,无限扩大了政府的职能,限制了企业的自主权,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天津作为具有港口的工商业城市,难以发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起来的经济功能,发展速度减慢。而且,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将天津市划归河北省,改为河北省省辖市,直到1967年才重新改为中央直辖市。行政区划的变更,影响了省、市经济的发展,严重限制了天津作为华北经济中心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工业生产无序,商业网点减少,集贸市场被取消,造成天津发展速度减慢,经济效益下降。1966年后的十年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仅6.7%,低于“文化大革命”前17年年均递增14.8%的水平;资金利润率、百元固定资产的产值、百元产值的利税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内外贸易发展缓慢,市场严重萎缩,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从天津调入的商品总值由“文化大革命”前占总调入量的20%以上,降低到17%以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从1966年到1975年年均递增仅7.7%。同时,城市建设长期严重停滞。能源供应不足,水资源短缺,交通不畅,居民住房十分紧张,居住环境也日趋恶劣。

  总之,从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天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78年与194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9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9.6倍,财政收入增加了89倍,内外贸易和社会商品零售额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科技教育、城市建设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主动是依靠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基本建设的投资。这意味着是用牺牲效益来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从发展速度等方面看,天津的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近在咫尺的北京。从1957年到1978年工业增长速度看,全国为9.1%,上海为7.53%,而天津仅为6.8%;1958年至1965年的平均年递增率仅为0.85%,而全国的平均速度是3.6%。天津工业产值从解放初的继上海、辽宁后的第3位,下降到80年代初的第11位;1957年天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56%,上海为16.1%,北京为2.9%,80年代初上海和北京分别上升为占18.5%和5.3%,天津降至3.8%。天津口岸出口总额由解放初占全国的28%,下降到占8%,地位从第2位下降到第9位。天津的一些主要技术效益指标,不仅低于上海,也低于一些中小城市。商品流通的功能也大幅度降低,“一五”期间,商品购进总额年均递增10.2%,调出总值年均增长5%,而到了“二五”期间商品购进总值年均递增仅2.1%,调出总值年均反倒下降了4.8%。经济腹地也缩小到河北和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华北经济中心的作用和地位几乎有名无实了。

  三、原因探析

  当然,天津经济中心地位的下降固然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的因素。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左”倾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足够的认识,长期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模式。对于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如解放初期的“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大跃进”到1965年期间,随着工业“大跃进”的指标建设城市,而城市建设的投资比例却大幅度降低,1960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2.75平方米的最低水平;以后又“三年不搞城市规划”,一度曾一切从战备出发,城市向农村看齐,提倡城市乡村化。这些,都说明没有充分重视到城市,尤其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同时,天津经济发展的缓慢,也有其自身地理位置、行政建制和自然灾害等特殊的原因。

  首先,天津作为沿海城市曾经受到不发展沿海方针的束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份额极少。如“一五”期间,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围绕着重点工程有重点地建设城市,对不同的城市确定不同的建设方针,分新工业城市、扩建城市、可以局部扩建的城市、一般中小城市。天津属于控制发展的城市,“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天津竟然一项没有。“三五”期间,在建设大小三线的政策指导下,天津的一些大型企业或削减,或分散后在内地重建。到了“文化大革命”,由于战备的原因,不仅国家重点工程很少,还要将部分大型企业迁到内地。从1952年到1974年天津向内地搬迁工业企业一百八十多家,调出技术人员和工人13万人。1964年到1978年调出各种设备一万多台。

  其次,经济效益下降。天津作为门类基本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由于长期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如纺织企业大部分还使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甚至更早的设备,造成产品的质量低、品种少。1978年9个工业局的480种主要产品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只占9.2%,达到较高水平的占24.3%,66.5%的产品质量属中下游水平。这些产品缺乏竞争力,逐步退出了传统市场。产品消耗和成本上升,利税率减少,工业经济效益显著下降。1978年天津职工人数相当于上海的一半多,工业产值只相当于上海的29%,财政收入只相当于上海的22.8%,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上海的60%。而且,天津工业产品的结构不合理,用于自我服务的部分增加,调往全国和出口的产品比例下降,天津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地位相对下降。

  第三,北京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极大地牵制了天津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把首都由消费城市改变为生产城市的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依靠国家的计划经济重化工业、能源工业和轻工业等重点工程全面上马,从1957年至1965年的八年间北京新增固定资产62.62亿元,是天津的2.81倍,形成了机械、电气、化工、钢铁等多个生产基地,成为生产和流通等部门齐全的城市,大大削弱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作用。

  第四,1958年至1966年天津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在行政建制上降低了天津的地位,也为天津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国家从经济布局和生产力布局上所考虑的投资物资、教育等方面的分配,对天津基本建设等投资无疑远逊于直辖市。从1950年至1980年天津工业基本建设标准只相当于北京的58.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少大型骨干重点工程来推动,限制了天津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速度。

  第五,1976年的大地震更使天津经济的发展雪上加霜。在这次地震中,天津的直接损失达40亿元,1亿平方米的城市和农村房屋建筑中有70%遭到破坏。工业生产等3年后才恢复到震灾前的水平,城市建设影响了七八年。

  [B]天津经济的缓慢发展,关键是长期对天津城市功能、性质和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缺乏客观科学的且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缺乏准确的对天津城市的定位,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所以,建立在内外贸易和完整工业门类等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倒不断削弱,造成天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地位下降。

  下面是网友左岸发的(有删节)

  90年代初天津为争取股票交易所而不懈努力

  甚至提前启动建设政券大厦——今天的凯旋门大厦百货部分其实当年内定的是股票交易所地址

  今天的滨江万丽酒店预定的是全国石化交易中心——努力争取后,给了上海

  今天的远洋大厦预定是中国北方航运交易所——努力争取后,只设在上海,

  联合期货交易所搞得火爆时被宏观调控勒令停止,从条件上看天津至少比大连交易所更有存在的理由!

  以上一系列几乎被遗忘的事实见证天津90年代一直没有停止过自身发展权的努力。天津并没有沉睡,天津只是一直被重压!放大视角,北方之所以全面落后于南方就是一直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也缺少20年代北上海,南天津这样南北呼应的经济中心,天津为自身发展的诉求实际上还包括为整个中国北方加速发展的宏愿,这不是说大话,从区域经济辐射看,能承担此任的,在北方只有天津,青岛偏居一隅,大连影响仅在东北,北京限制部分工业(至少从名义和趋势上)。

  下面是网友phone2002发的(有删节)(你路过一次我们也很高兴,以后多路过几回吧)

  青岛港区港联动,也就是自由港的前身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基本板上钉钉了,这次国家不大可能批准天津了。

  你信还是不信?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天津面临着又一次被政策边缘化的危险决不是危言耸听。

  天津通过自己的诉求与努力渴望得到平等的发展权利,难道很过分吗?

  放眼全国布局:

  东南沿海不用多说,五个经济特区加上两个更特的苏州和浦东。

  西部大开发,重庆5年免交国税。

  东北振兴,经济观察报报道说国家准备对东北土地政策特赦,也就是宏观调控对东北无效,并且即将出台四大优惠政策。

  西边西安有西部大开发政策,邻居北京有奥运会。

  环渤海邻居北边大连寄希望于东北振兴得到实惠提出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

  南边青岛港即将拥有部分自由港政策。

  难道就该天津自力更生,别人都没必要?

  下面是网友tianjin1953发的(有删节)

  北京地铁是国家项目,天津地铁是地方自筹。

  北京燕山是国家项目,天津石化是地方自筹。

  北京首钢是国家项目,天津天钢是地方自筹。

  北京北内是国家项目,天津天内是地方自筹。

  北京东方是国家项目,天津乙烯是地方自筹。

  北京重机是国家项目,天津重机是地方自筹。

  北京北汽是国家项目,天津天汽是地方自筹。

  看出来这里的区别了?有了国家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地方可以把资金投向市政建设。再赶几个“大庆”“小庆”“X运会”什么的,国家还要给钱建市政工程设施,每年再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向国库要点,日子过的比少爷还舒服。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