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2003-03-13发表于论坛
 

矛盾的经济现象- 和fengjikou朋友讨论

  免去寒暄,切入正题和你讨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中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兼说人口与汽车

  前不久在北方网转载过一个帖子,是经济学家讨论中国的高GDP增长率和低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矛盾,但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实际上这个争论和fengjikou朋友提起人口与汽车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

  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增加消费---也就是需求和增加生产---也就是供给一般来讲-----规范市场和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是消费主导型,也就是需求拉动供给,而追赶经济更多的是供给促进消费。

  目前中国出台了拉动需求的3架供给马车----MY CAR,MY HOME,MY PC并以此作为产业链拉动整个工业的升级和发展。由此,资源配置会优先向这3大产业群倾斜。目前初步出现了象电视机等行业出现过的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竞争局面的苗头。其中在汽车领域的确存在你所忧虑的问题,供给过剩并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和产业结构失调的局面。这个现象和中国的人口问题一样是个矛盾长远来看,经济增长最终是要依靠人口增长的。现在很多发达国家最头疼的不是技术进步而是怎样鼓励人们多生孩子。而中国则需要增加城市人口增长率,限制农村人口增长率的方式以便完成人口结构的调整和素质的跃迁。而这在政策上操作起来有很多困难。人口总量越少往往调整越容易完成,所以马先生在新中国刚成立资源还很贫瘠的时候呼吁限制过度的人口增长。

  至于目前的供给过剩(汽车),应不应该限制,怎样限制的问题个人以为在货币资源配置和行政政策方面不应该强行限制,因为那样会限制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适当设置技术壁垒来限制市场参入,规范汽车产品指标,保障消费者权益

  1,你说的贫富不均和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制约消费物价指数平均值提高的原因之一,但你没有指出造成贫富不均和不平衡的内在机制,也就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劫富济贫只是一个间接的再分配调整手段而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当然很大程度上再分配制度本身也没有被很好的执行。在经济增长和降低基尼系数之间选择什么样的搭配,怎样改造农业部门和吸纳剩余劳动力才是国家政策真正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最终解决农民收入低,购买力差问题的出路。

  为了防止误会再补充说明一点: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通过间接手段(税收和其他措施)填补贫富差距,因为那样一来必然造成投资消费比例下降农民看不到就业机会和出路的话就是拿到了钱也不敢消费去买彩电。而投资消费比率下降又会使经济增长率降低,陷入通货紧缩。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提高消费投资比率,就是说让富人有兴趣增加消费,企业有热情增加投资。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规范化的制度,包括税收制度

  2,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个短期目的。消费,投资,技术进步最终来讲还是人口基数的竞争。所以发达国家一方面搞移民政策,一方面鼓励多生孩子。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经济增长与福利经济学,有很多关于人口增长与国家发展关系的观点和主张。

  3,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是经济发展中外部性-也叫外部因素的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市场的盲点,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与重视

  公共交通设施相对私人用车污染少,但是经济效益差(扣除环保价值评估)。今后应该怎么平衡,包括生态保护等问题的确应该好好研究尽快建立措施。限制汽车发展不是办法,个人建议成立绿色环保基金汽车厂家捐款部分相应免税。

  fengjikou,你好!

  非常感谢你热情,详实而明晰的回复。非常钦佩你让事实(统计数据)说话的科学的实证主义态度,而你对经济领域的熟悉和表达的严谨也让包括我在内许多学经济的人感到惊讶!很高兴和您讨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如果可能您可否透露一下所学的是什么专业么?

  看了你的帖子,感觉你基本从事实层面鸟瞰了宏观经济层面的状况,动态和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的见解。

  美国经济学家Paul M. Johnson曾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科技创新是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这和你的观点一致。

  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对处于追赶经济的国家来讲,相当一个时期都会是---供给拉动需求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投资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要高于社会对消费部门的分配。也就是说由于中国的是发展中国家,首先需要更新设备和提高硬件设施档次,而不象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只需要修修补补。所以在各个产业部门的成长分析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消费部门的增长率高许多。由于资本·工资比率较低,国家的资金优先建设大型项目,企业的利润优先投资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所以企业员工,包括通过税收等手段向非生产部门(农村等弱势人群)的再分配和收入往往增加不多。造成平均消费能力增长乏力。

  出口加上公共投资就是日本当年的经济发展·飞跃模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到这种模式存在内在的机制缺陷。其就是容易出现通过金融,发行国债等方式在短期内强行添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落差。造成产业结构和消费文化畸形。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有没有第3出路和方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好在我们将政策靶子定在了个体消费者上,这是个明智之举。

  另一方面,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也是难以避免。

  先写到这儿,继续讨论

  fengjikou:

  和你讨论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经济学一向被称为忧郁的科学,但你的讨论中却时刻洋溢着生机。面对困扰和衰退,有时候最需要洋溢着生机的智慧来提示未来。有人说经济学不善于改造世界而善于改造世界观,我也投半票赞成票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碰撞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不做长篇讨论了。对于消费和创造有效需求的问题上我们基本统一了。欢迎加入后凯恩斯主义的阵营!

  就你所谈的内容提出几个新的问题作为简单的回答

  1,中国经济的追赶路径应该采取(或者说顺应)什么样的方式?所有的经济政策都是为了维护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而这一切的基础又是探求对追赶经济来说,是否存在稳定的增长路径以实现从低态均衡向高态均衡跃迁(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

  如果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稳定路径的话,那么追赶经济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率,减少完全失业和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这样一来,消费的主角就是政府和富人(不仅是货币资本)。以此来引导消费或者说创造对普通人来说的美好生活憧憬。我认为这一模式基本正确。

  2,货币方程中流通速度放慢的证据是什么? 希望能解释一下

  3,对于货币方程指出一点

  方程中的M是抽象货币而不是实际发行的纸币。假定实际发行纸币为M0的话,则有T'=(M-Mo)V/P

  这个T'就是政府要为国企改革,金融机构调整,建立规范制度所支付的帐单。

  个人以为开放人民币市场应该至少放在2010年后,为T'的充分贴现提供足够的时间

  fengjikou;

  哈哈,我终于看明白你名字的意思了,研究了半天结果发现。。。。。。

  有趣!

  你对经济学的摄猎很广同时也有相当深的造诣啊。个人以为您再稍做努力,拿一个Ph。d是不成问题的。货币方程对时间求导数可以得到你所列出的动态方程,而这一方程和预先设置的目的函数(生产或是消费)合起来就是在特定金融政策的制约条件下求出最优政策或最优增长的问题。

  掌握货币方程的动态形式说明你已经很熟悉宏观经济学的计量研究方法其基础就是工程学和最早应用在军事领域中的控制论。你应该很熟悉吧

  我发现你似乎对实证更加敏感,丰富的数据让我也增加了不少知识。

  目前有一种还不很普遍的看法(fieldman,张五常等)认为中国的市值要高于实习发行的纸币。这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之一。

  先请教一个和您名字有关的问题,风纪扣是中山装最上边的扣子么?为什么叫风纪扣呢?您的名字很有意义,象实证数据一样留下一个时代的痕迹。

  许多国内的朋友容易对Ph.D和Post Doctor产生误会。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因此众多学科在授予博士学位的时候往往都标记Ph.D,以表明其学科在理性思维上达到了一个高度。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经历,其往往是在获得学位后基于某种原因留在原校或其他院校,机构从事一些后续性的研究,是一个过渡期。很多时候post doctor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今天看了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在人大的讲演,在关于人民币应避免在短期内升值,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关系方面,很兴奋地看到我们讨论的一些意见和大师的观点很接近。在学校时,我本人的专业方向是经济增长和企业创新机制,最近由于工作的关系比较关注金融和投资领域的理论和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时候跳出狭隘的专业往往能更加自由的思考并提出有原创性的想法。

  你认为都出了问题------这更加印证了你是一个不折不扣地泛凯恩斯主义者。包括古典/新古典在内的泛古典学派一向嘲笑宏观计划的有效性,认为市场不会失灵,价格刚性是滑稽可笑的等等。中国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其实就是Lucas(卢卡斯)的著名的理性预期,Topin(托宾)曾说卢卡斯想革了凯恩斯的命,但是他也必然面临更多的反革命。

  Milton friedman(费尔德曼)和张五常都是自由经济派,他们都人政府应该避免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税收来调控经济。张五常教授的一部分主张很有意思,读起来很轻松有趣。但某些地方的主张则值得推敲。经济中的数学模型的确有滥用的趋势。

  温家宝总理的演说我刚刚在网上看过,很真切而中的地把握住了要害问题。下一步出台什么样的相应政策值得关注。

  货币因素的经济泡沫主要由金融政策的走偏引起。由于对经济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中央银行发行了超出市场资产总值的货币量,而市场本身或者说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包括科技进步在内的综合生产力要素)短期内远远不能达到金融部门的预期,而过于积极地金融政策极其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狂热行为,就是引起非理性的消费和投资从而产生经济泡沫。

  经济因素则主要由消费行为,市场基础和财政政策的失调引起。一般来讲,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有好处,但积极过头了如采取大规模的赤字政策刺激经济就是得不偿失了。

  大规模的泡沫经济往往由过分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政策)和激进的金融政策引起。80年代中期,日本的泡沫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大量发行国债等手段启动了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带动产业升级和提高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和指示下日元升值造成股票的市值非理性的攀升。同时,金融机构推波助澜,信贷管理非常松垮,大量贷款。狂热的投资和消费热造成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骤升,那几年一派歌舞升平,好不热闹。可惜好景不长,星星点点的理性如燎原之火,和黑色星期五一样一夜之间焚灭了大小投资家们的黄梁一梦。泡沫经济破灭,问题堆积如山,日本经济举步艰难。关于日本的问题鉴于时间关系不再赘述。

  基于现代经济学观点,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说是很需要商权的理论。所以个人对泡沫就是价格超出价值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80年代,我国长春发生的君子兰泡沫和全国性的炒卖邮票狂热事件不仅不是泡沫而是一些应该列入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壮举。试想那时候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交易非常有限,更何谈股票市场投资。邮票和君子兰这些相对稳定和稀缺的商品成为人们的投资对象说明一部分消费者对计划模式下的利息也就是投资/所得的回报率并不满意。而他们希望将收入中的剩余部分(储蓄)投入高回报的市场。于是君子兰和邮票就被呼唤出来。当时大家认为那是泡沫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层面也就是消费文化对交易价格难以接受。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难于参与,没有更多的人参与终会好景不长,而君子兰的稀缺性又有限所以后来悄无声息了。

  个人以为个体或者是小规模的个体群落的狂热投资(也可以称之为投机)行为并不可怕。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否则不如捐赠,只是有多少长短的区别。任何希望窥测投资人心理层面或动机的做法都是徒劳地。关键是建立什么样的投资规则,机制以及空间和氛围。政策的目的就是前瞻性的鼓励人们参与产生公共利益的交易和投资。我倒是希望环保和教育市场能够狂热一些

  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不合理问题也就是fegjikou朋友所说的泡沫部分在理性驱动或政府行为下跃迁入低价位时。首先受影响的肯定经营房地产的企业和员工。其后是房地产产业链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和员工。再次是金融机构,最后是消费者。这是个影响的时间序列效果,如果是严重性的话,主要是房地产产业的收益率下降,金融机构发生相应不良资产并且对该行业采取收紧政策。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前车之鉴,日本就是个教训。

  我同意fengjikou的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明显的泡沫趋势。

  外生冲击对经济增长和投资·消费比率的影响

  通常,我们把由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对经济运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外生性冲击(external shock),比如战争、大规模的灾害等不可预期的突发性事件都属于外生性冲击.

  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爆发不仅危害健康,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地滑行,因此其可以视做比较大的外生性冲击.

  您在上面的帖子里发布了一些好消息,如一些地区(天津等)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同时出现了非周期性的消费比例上升的趋势.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由于我国以往遗留的种种经济问题所以相当一段时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多包含在固定资产投资比率中,这主要是弥补基础设施和设备的不足,也为资本型增长向技术创新型增长的跃迁做好准备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只要保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和非奢侈品价格的平衡,不用过分忧虑经济过热问题,金融政策不需要再进一步稳健了,财政政策倒是还可以再积极一点.我看了您发布的对比苏州和天津经济环境的帖子,感谢您提供的十分可口的数据.我注意到天津的储蓄余额远高于苏州,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比率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苏州的物价指数处于民生基本商品价格低幅度振荡且有下降趋势,耐用消费品缓步攀升,奢侈品有价格振荡的话,那么苏州的经济结构调整就相当成功.非理性的供给过剩(含合理部分)和过分悲观保守预期造成的需求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市场机构和消费者行为正在走向成熟.

  一斑窥豹,苏州可以代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较快,利用外资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我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接近9%,整体取一个单纯平均的话可以说明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在这种情况下, SARS爆发了

  一时间,国内海外的分析机构·人士纷纷大胆预测,估计既伊拉克战争后SARS对中国,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影响.

  你对倒萨战争给经济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很精辟,也挺全面. 局部性的外生性冲击一般产生两种影响1,打开一个短期的需求缺口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SARS的黑色幽默,说SARS改变了常年积压的口罩,中成药等商品的需求低迷,带来了新的商机.抛开玩笑的部分,这就是说明冲击会带来局部的需求缺口.美国的倒萨战争推动自国军工产业繁荣同时战后的复兴也会带来一个热闹的供给需求战.

  SARS冲击也具有同样效果.疫情平夕后,一方面肯定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需求高潮,以释放这断时间消费者在情绪,心理和所得处理上积累的压力和能量.风平浪静之后人们应该会更加关注个人的生活的品质,投入更多的资源安排自己的人生.短期来看,饮食业,日用零售业,娱乐业等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消费浪潮.而就行业来看,基于痛定思痛,医药行业,个人健康咨询和服务行业,一部分物流业和应急支援服务业都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我想政府部门需要做的事是为这个短期需求增长中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扫清障碍. SARS疫情平夕后,仍然会有一部分消费者心存余悸,过分小心和谨慎的处理自己的消费,这方面但靠商家努力肯定不行,政府应该尽量开动媒体,公共卫生等机器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和情绪.机遇总是与风险共存,SARS也不失为中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医疗卫生,医学生物学研究,危机应急处理能力等的一个好机会

  2,给经济基础造成影响

  任何冲击给经济体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比较难以观察和估计的.根据预期学派,投资者和消费者一定会对冲击有所反应.至于怎么反应,就是基于预算制约,一种是相对理性(本人不喜欢LUCAS的绝对理性)也就是有严密的风险与收益的分析能力的人,还有一种是等着排队的观望者.可能还有做CHAOS运动者,姑且不计!

  一般来讲追赶经济往往都不是稳定的,容易对外生性冲击产生激烈反应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用财政政策稳定市场,比如对相应行业实行短期的双轨税制等.

  1,价格上涨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和弱势人群的生活保障是个什么关系

  其实所谓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从根本来讲就是解决工薪层可支配收入的问题。收入(这里主要是可预期的长期收入--如稳定的工作等)不增加,人们是不敢花钱消费的,有人提出学习发达国家花明天的钱--即鼓励贷款消费的方式解决消费冷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着绝对是个馊主意。所以我和fengjikou大哥讨论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如何解决工薪阶层收入增长缓慢和非效率花钱投资办厂过热的问题。你似乎最关心价格--价格代表什么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理论---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它代表消费者的接受能力

  基本不存在你所担心的问题,即消费物价指数会不会基于某种因素升高--从而严重威胁到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保障和利益。物价的非周期性提升说明消费者接受能力的提高--说白乐就是工薪层的工资或者是可以预期的收入增加了。需求不足并不是只是想办法鼓励人们怎么花钱,而是在认为大家普遍愿意在有钱的基础上消费的前提下,想办法怎么增加人们可花的钱。

  2,过渡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谁该负责

  东北,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这和天津曾是中国的轻工业基地的地位是相同的。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些地区的国有企业不能适应转型经济,导致大批企业度日艰难,大批职工下岗,出现了大批低收入阶层。对这个问题国家因该负相当程度的责任---计划经济阶段,国家和职工签订了一个无形的合同,就是在铁饭碗和高福利的前提下,实施低工资的政策,来保障资源(企业的收入)优先用于生产。但是后来由于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所以这个合约无法继续执行下去。国家是首先的违约者,所以一定程度上国家应该承担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是经济政策的败笔----国企改革之前应该先建立保障体系就不会有许多尴尬事件发生。

  3,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工薪层怎样才能增加收入--振兴经济

  东北地区经济低迷----民风不是问题我是天津人,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拿天津来谈也是一样,总是有人说天津经济上不去在于民风愚钝,没有商业意识,随遇而安,过于保守,没有要发展的愿望。我不敢苟同。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和不要怀疑经济学的基础---人是自私的一样,人都希望过上他们理解中的幸福生活,所以没有愿望的差距,只有理解的不同。

  改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给于一个启动政策和启动资源---一方面就是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什么基础就是具备服务功能的政府而不是支配型的政府。

  说一点题外话,在网上看了走向共和这本书,这本小说文字非常好,不可多得同时所叙述的事情都是史实,很好看也很真实。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方佛历历在目,而很多地方让人觉得有似曾相识的地方。我很敬重李鸿章,在当时那个复杂局面下,他推行洋务运动,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体制内改革和国家振兴做了贡献。甲午海战的时候,我们输给了日本。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日本仍然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让许多抱着各种各样目的中国人趋之若鹜。这是为什么呢??哪些经常对日本骂骂咧咧的人在唾骂累了以后因该好好想一想!!读了李鸿章在100多年前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你讲惊讶于这位老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不仅注意到我们与地方强国的差距,也看到中国人的许多难以改变弱点。那篇访谈如果拿到今天许多地方应该同样可以适用。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