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9期:用青春在西部“筑梦”
|    首页
总第 9 期
  用青春在西部“筑梦”
姓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成员数量:125人
支教地区:甘肃定西、重庆开县和新疆哈密
故事概要:2002年至今,天津师大共计输送125名优秀研究生前往国家级贫困地区甘肃定西等地开展支教,将扶贫接力计划薪火相传,将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17所中小学、42720课时、13000多名学生……13批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用服务与奉献在祖国西部书写着壮丽的青春篇章。以“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志愿服务、薪火相传”为支教精神的年轻人们,面对困难从不怯懦。一年支教时光,让他们学会了珍惜,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真谛。
    王家平:传承支教精神,做脚踏实地的继承者

位于大山里的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

早上7点,闹表准时响起,初春的天空亮得还是比较晚。王家平拉开窗帘,天空灰蒙蒙的,不见阳光的踪影,山间的寂静再一次按耐住了这个24岁年轻男孩内心的浮躁。每天早上,他醒来第一时间就会惦记起还在赶往学校或已经在教室外院子里开始了晨读的学生们。由于资源紧缺,除了雨雪阴天,教室是不开灯的。每天早上,天还没亮透时,孩子们就只好三三两两地蹲在教室外面学习。一双双小手、一张张小脸被冻得又红又肿,可从没有一个人抱怨或者厌学。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刻苦的精神,是王家平每天激励自己坚守住这个藏在山窝窝里的校园最大的力量。


学生们在教室外的院子里读书

王家平来到位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的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已经快200天了,作为第十六届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他与另外16名同伴分别被派到甘肃定西、重庆开县和新疆哈密。在来甘肃前,王家平从往届的师兄师姐那里得到了很多关于西部、关于希望学校的讯息。这些讯息里,既有对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的介绍,也有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与学生相熟的方法。然而,真正来到希望学校,真正开始一年的支教工作后,王家平才发现,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世界。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王家平除了每周一至五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之外,课余和周末时间他几乎也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因为在这里,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其数量占全校学生数量的75%,在王家平所教的七年级12名学生中就有9名是留守儿童。王家平和支教团的成员们不但要完成好一名教师在教学业务上的工作,还要扮演好“小伙伴”、“大哥哥”甚至“父母”的角色。


在袁占江(中)家里

支教团成员们去家访

上个学期,王家平的班上转来了一个叫袁占江的男生,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于家很远,袁占江只好寄宿在学校。离开家,又还没和新同学们熟悉起来,他看起来闷闷不乐。在一次家访中,王家平发现袁占江的家里可谓是“家徒四壁”,午饭往往就是凉水就干馍馍。从此,每天晚自习时王家平就把这个小男生叫到办公室来写作业,写完作业还会给他辅导功课。削个苹果、冲杯麦片、带他回宿舍吃饭,王家平悉心的关怀慢慢温暖着袁占江弱小的心灵,也让他逐渐打开了心扉,诉说起自己的不适感、对父母的思念、家里情况等。如今,袁占江已经把王家平视为自己最依赖的人,而王家平也在和袁占江的相处中,不断成长着、收获着。在快放寒假的时候,有一天,王家平发现袁占江格外开心,就问他今天怎么看起来那么兴奋,袁占江说因为他知道今年春节他的父母要回家过年了,而他上一次见到父母还是4年前。孩子真挚的情感流露触动着王家平,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没有与父母这么长时间不见面的经历,更不会理解因为能和父母见一面,也许只是几天短暂的相处,就能有如此快乐的感受。那一刻,王家平也理解了,为什么最初给袁占江苹果吃时他那么不好意思接受,因为在家里他几乎没有吃过水果,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苹果,但对他来说却无比珍贵。


支教团成员们在宿舍里看书

“有些事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的,有些‘珍贵’也同样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王家平说。这种“珍贵”的美好却也让人心疼,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一届一届的成员们一直通过努力帮助西部孩子们抚平心间的“缺失”,他们对孩子们嘘寒问暖并时常家访探望,帮孩子们拨通父母电话加强感情沟通,联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品质。让“珍贵”渐渐变成了“珍惜”。“来到这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珍贵’、学会了‘珍惜’。”这或许也是所有师大支教人共同的收获。

    孟亮:用镜头记录西部,做感动与希望的播撒者

“梦开始的地方”支教摄影展

离开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一年后,2013年4月11日,孟亮的60多张支教摄影作品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展出。这场名为“梦开始的地方”摄影展展现了孟亮在希望学校支教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参展照片也是从他一年间所拍摄的20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孟亮是2011级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是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每个人都有梦想,曾经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山区支教教师,一年前梦想实现了。如今,我的梦想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帮助山区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孟亮说。


小男孩在烛光中读书的照片尤为引人注目

在孟亮的作品中一张小男孩在烛光中读书的照片尤为引人注目。当大家把孟亮拉到照片前,让他介绍这张作品的故事时,时光仿佛一瞬间将孟亮的思绪定格,又仿佛一瞬间将他拉回一年半前。

那是2011年10月的一个晚上,支教的志愿者们都休息了。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孟亮看到两个男孩站在门口,那是班里最小的孩子——只有5岁的邴海生和他的哥哥金邴龙。邴海生很害羞,看到老师什么也不说,只是笑。他的哥哥替他开了口:“老师,弟弟有问题不会,想请教您。”孟亮赶紧把两个孩子带到屋里,可没一会儿就停电了。孟亮有些尴尬也有些不知所措,而孩子们却淡定自若地从书包里掏出蜡烛。孟亮很惊讶,问到:“难道你们预料到会停电吗?”孩子们被老师的话逗笑了:“在村子里停电是常事啊,我们都习惯随身带着蜡烛了。”就这样,两个孩子在微弱的烛光下学习了1个多小时,而孟亮一直注视着这对被烛光映红脸庞的小兄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执着,感动着孟亮,也让他忍不住一次次按下快门。

金、炳两兄弟求知若渴的状态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西部大多数孩子为实现“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为了走出大山,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学生不惜每天走4个小时山路往返学校,遥远的山路不仅耗费掉了孩子们宝贵的读书时间,更存在无法预估的危险——黑暗、悬崖、落石、冰冻等。那时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还没有宿舍,于是,孟亮在回到天津一年后,在学校的支持下,经过20多天的筹备,一场为希望学校筹款建宿舍的活动顺利举行,也就是2013年4月的那场支教摄影展。


师大师生纷纷慷慨解囊,为希望学校建宿舍筹款

是的,那不是一场普通的摄影展,它身上还背负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当持续1个多月、有上万人参观参与的“梦开始的地方”支教摄影展结束时,孟亮欣喜地看到,来自全校师生们的捐款已达224610.5元,很多爱心企业闻讯后也参与捐赠、奉献爱心,希望学校拥有宿舍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然而,这场支教摄影所带来的不只是数十万的善款,还有大家对西部教育的高度关注。很多学生找到曾经参与支教的老师、师兄师姐详细询问当地情况以及怎样有资格申请加入支教团。

孟亮用相机生动地记录着西部,让观众既看到了壮美河山,也看到了艰苦环境;既看到了孩子朴实快乐的校园生活,也看到支教团成员日常的生活写真,而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大山背后的希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加入到为希望助力的队伍中。

    张玥:真情走出支教路,做薪火相传的引路者

2013年5月21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张玥与同事们一起来到甘肃定西见证并参与了希望学校学生宿舍的奠基仪式。此次定西行,对张玥来说,犹如老朋友久别重逢一般——她已经与这片土地告别了将近10年。


张玥(右)曾经的学生赵云梅(左),如今接过教鞭,成了希望学校的一名教师

作为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2003年,张玥首次来到甘肃,成为甘肃定西巉口镇巉口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10年前的甘肃定西,比现在还要落后很多。睡条凳、喝窖水、劈柴生火……这些对城市孩子来说从不曾经历的事情,张玥在支教的一年时光中一一体验。然而,与生活的艰苦相比,更让张玥倍感压力的还有当地人对这个创建不久的支教项目所持的观望甚至质疑的态度。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与忠告,张玥一边工作一边调整着自己的心态,最初要给当地带去翻天覆地变化的“英雄主义”慢慢被磨去了棱角,转变为对支教誓言的执着捍卫。

“花的事业是绚丽的,果的事业是辉煌的,而叶的事业是谦逊的。”张玥说她就要做一片小小的叶子,衬托着花、护卫着果,为西部连片黄土山带去一点点绿色。张玥将“叶的谦逊”带进课堂,用平等与关怀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那时候,学生们还不明白“支教老师”是来干什么的。口音不同、穿着不同、上课方式也不同的几个“怪老师”像UFO一样,让学生们满心好奇又不敢接近,课堂上经常出现提问无人回答的“冷场”。可张玥懂得学生们对知识、对山外世界的渴望,她不断鼓励他们,用“快乐教学法”打破课堂的寂静,学生也与她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支教团的历届成员们返回学校后还肩负起了宣讲的任务

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流逝了有限的艰辛与磨练,却收获了无限的关注与理解。可是,没有人愿意面对分离,当告别那一刻来临时,张玥与团员们选择悄然离开。他们将被褥照旧铺在床上,不露声色,更没有通知任何人。那天下着雨,张玥清晰地记得,他们站在火车站,心情也和天空一样。就在即将踏上返津的火车时,一群瘦小的身影从远方走来——学生们赶来给老师送行了。对西部的不舍、对西部孩子的牵挂,不但让张玥在分离时哭成了泪人,更让她在10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时依然红了眼眶。回到天津后,张玥带着“支教精神”继续学业,并在毕业后留校成为了一名辅导员。虽然离开了西部,但支教的收获始终鞭策着张玥,她早就下定决心,即使离开也要继续为那里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辅导员,为了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支教工作,张玥以支教生活为素材,编排话剧《青春之歌》,并在学校巡演,引起了学生们对西部的空前关注。10年间,在张玥的感染下,她的学生中已有7名先后接过支教接力棒,去到西部奉献青春、锤炼自我。


希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应邀到天津参观、学习

从2002年天津师范大学招募选拔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西部开始,13年来,天津师大共计输送125名优秀研究生。然而,不但有一届又一届支教团远赴那里,天津师范大学还曾邀请希望学校的师生来到天津,让老师接受培训,让学生亲眼看看山外的世界。“支教时,有学生跟我说:‘老师,都说山外的世界很美好,可有天我爬上了山顶,看到的却还是光秃秃的山。’而今天,那里的孩子终于有机会看到‘山外的世界’真正的样子,相信这段来天津的回忆会成为他们求学路上的动力。”张玥说。

服务西部教育事业是每一名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梦想,一届届支教人想做的、正在做的就是为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插上勇敢而坚强的翅膀。(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