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13期:用8毫升血样种下希望
|    首页
总第 13 期
  用8毫升血样种下希望
名称: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
志愿者数量:6000多名
成功捐献者数量:23名
故事概要:2002年,天津医科大学率先发起无偿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采血入库活动,至今已有6000余份学生血样进入“中华骨髓库”,更有23名学子成功捐献。
 
今年年初,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资料库正式突破200万人份,成为继美国、德国、巴西之后世界第四大骨髓库。从2009年的100万人份到今年的200万人份,近5年间,入库血样量增长迅猛,有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加入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当又一份8毫升血样入库时,就意味着给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4年等待终圆捐献梦  收到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在天津医科大学的篮球场上,同学们总能看见一个身手矫健、挥汗如雨的男生。看他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没人会想到他就是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第23例,也是最近的一例捐献志愿者王鹏。今年25岁的王鹏来自山西交城,目前是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名研一学生。2014年12月29日,他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赠。

2014年12月25日上午,王鹏住进第一中心医院,随着第一针动员剂注射到体内,捐献前最后一项准备工作启动。5天时间,王鹏共注射9针动员剂,以促进原本大量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更多地释放到外周血中。动员剂的注入让王鹏感到腰酸乏力,“就是那种得了重感冒的感觉。”他这样形容。然而,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12月29日13点,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看着血液沿着导管从一侧手臂中缓缓流入采集机器,再经过提取输回另一侧手臂,王鹏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由于过程中会产生短暂缺钙现象,他的手脚以及下颚开始感觉麻木,口服补钙液后,麻木感减轻,身心也都渐渐放松了下来。最终,经过数十次循环过滤,共获得200ml造血干细胞提取液。这带有生命温度的200ml液体被第一时间送往北京,救助一直等待着的白血病女孩。直到16点半采集结束,3个半小时里王鹏一动不能动地躺在病床上,学校老师、同学、女友以及专程从老家赶来的父亲都围在他身边给他鼓励,不善言辞的王鹏始终面带笑容,因为这一刻他已经盼了4年。


王鹏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2010年10月,刚刚本科入学不久的王鹏就听说了学校“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的事迹,得知学校组织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血活动,他积极报名参加,将自己8毫升血样加入到了中华骨髓库。“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医生,从小我在父亲‘医者仁心’的影响下长大,现在我也是一名医科院校学生,更有责任加入为拯救他人生命的志愿队伍中。”怀着这样的心情,王鹏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3年后的一天,王鹏突然接到了来自中国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已与北京一名白血病女孩配型成功,并询问是否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虽然在3年前就已下定决心,但当真正要面对这一刻的时候,王鹏心中的小小胆怯还是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由于需要父母签字同意,王鹏往家里打了电话。听到这个突然的消息,连曾是医生的父亲都有些犹豫,而母亲更是坚决反对。为了能让父母同意,也为了能给自己吃颗定心丸,王鹏一边查询相关讯息,一边亲自询问老师和医生,在得到“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非常安全”等答案后,王鹏自己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说服了父母。决定捐献并再次联系红十字会后,王鹏便开始等待进行高配检查,可这一等足足等了8个月。那时,他非常担心因为自己的犹豫而对受捐者造成影响,“红十字会迟迟没有消息,我特别紧张,怕会因为我而导致对方病情加重或有什么突发状况发生。”王鹏说。幸好,在2014年9月,王鹏终于等到了进行高配检查的通知,并于11月做了最后的体检。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周后,就是王鹏的25岁生日,他骄傲地说:“为患者送去新生,是我收过最好的生日礼物。”


在天医的“生命意义展室”里,学生们从无声教育中学习奉献精神

从采血入库到配型成功再到完成捐献,大多数志愿者都会遇到像王鹏一样的心情起伏。这听上去有点恐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让很多人心生退缩,然而,面对一条等待救援的鲜活生命,王鹏选择了勇往直前,其余22名天津医科大学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团的成功捐献者也选择了坚守承诺,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触摸医学理想,点亮了即将黯淡的生命之光。

“听说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在康复后,性格会和捐献者相像。5年之后,我也许有机会能和那个北京女孩见上一面,你说会有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吗?”王鹏笑了,笑容中充满了希望,就如此刻种下了一颗种子,期盼它破土发芽、叶满枝头。

    用梦想交换希望  青春有遗憾却从不后悔

2011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通知杜翠琴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这个来自福建的小个子女孩,用颤抖的双手紧紧握着电话,电话中传来的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讯息,更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一边是配型成功、看到生命曙光的患者在等待她捐献,一边是为之奋斗4年的考研已进入冲刺阶段。面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时间与考研时间相冲突的局面,杜翠琴左右为难。

杜翠琴是个农村娃,考上研究生、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一直是她的梦想。然而,在与生命赛跑的路上,个人的梦想有时会瞬间变得微不足道。“对方知道我与他初步配型成功的消息,一定特别高兴,我怎么能为了考研就熄灭一个才刚刚重燃的希望呢!”于是乎,放弃考研、全身心投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准备工作中,成了杜翠琴的最终选择。

身高1米55、体重只有45公斤的女孩子所捐献的对象是一个身高1米8、体重70多公斤的男青年,医生告知杜翠琴,她的体重并不符合标准。为了尽快达标,杜翠琴能做的只有想办法“增肥”。对女孩子来说,“减肥”或许很熟悉,但“增肥”却很少有人经历过或者愿意经历。而此时,杜翠琴早已顾不得什么胖瘦美丑,她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往身上多贴2两肉。光增肥还不够,高配完成后,杜翠琴又被验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症,补铁、补营养又成了另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任务。杜翠萍家里不富裕,大学4年她一直勤俭节约,甚至身体不舒服都会疏于服药,更从来舍不得买点好吃的。这次,为了能早日让身体达标,尽快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杜翠琴自掏腰包买来补铁剂、补钙剂和蛋白质,自觉且规律地服用,并定时到医院复查。因为杜翠琴的坚持,她的血色素很快恢复了正常。


增肥10多斤的杜翠琴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2012年2月14日,增肥10多斤、指标全部达标的杜翠萍顺利完成了干细胞捐献。“今天是个甜蜜的日子,”杜翠萍说,“受捐者是在和女友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查出的病情,我希望把造血干细胞作为‘新婚礼物’送给这对准夫妇,这不但是给一个人带去希望,也是给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带去希望。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这份‘礼物’的祝福。”

毕业了,因错过了考研机会,杜翠萍只好离开校园,离开她梦想所在的天津。然而,用梦想交换希望,杜翠琴觉得非常值得,她说:“学业与前途,可以再选择,而生命却稍纵即逝。我的青春,有遗憾、却从不后悔!”大学4年里,杜翠萍在老师眼中是个先后获得过院系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国家一等助学金的好学生;在同学眼中是个低声细语、平静内敛、一心钻研学业的羞涩女生。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整个过程中,杜翠琴谨记医学生誓言,表现得果断、坚强又勇敢,更让大家由衷对这个外表瘦小却拥有高大内心的女生手动点赞。


13年来,6000余名天津医科大学学子将血样采入“中华骨髓库”

立下“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铮铮誓言,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生信仰,13年来,6000余名天津医科大学学子将血样采集到“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的一员,更有23名志愿者顺利完成捐献,他们的造血干细胞先后输入来自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河北、浙江、北京等省市的患者体内,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拽回来,用热血汇集成了希望的洪流。

有一种感动,叫“素昧平生却血脉相连”。因为它,生命与生命间有了坚定的支撑。希望延续了,感动更被永久铭记。(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