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37期:“蜗牛大姐”身残志坚以情报恩
|    首页
总第 37 期
  “蜗牛大姐”身残志坚以情报恩
姓名:陶淑凤
年龄:50岁
身份:蓟县下营镇段庄村村民
故事概要:陶淑凤儿时因疾病造成终身残疾,然而不幸没有击垮她,在爱心人士帮扶下她开设养鸡场,不但每卖1斤鸡蛋就捐出2元钱,更积极参与义卖义捐活动。
曾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为何一只弱小的蜗牛能做到呢?蜗牛,是在墙角下、草丛中、石缝里随处可见的不起眼的生物。它其貌不扬,又爬得缓慢,但却从未想过放弃,是它坚韧不拔的毅力带它来到塔顶。知难而进,永不放弃,这就是“蜗牛精神”。
    不向命运低头 关爱燃起生活的希望

坐在电动轮椅上,3岁时因高烧医治不及时而落下终身残疾的陶淑凤为了调整一下坐姿,用变了形的手笨拙且吃力地搬动着双腿。那两条腿已萎缩得比胳膊还要纤细。这个今年刚刚50岁的女人,黝黑脸庞上挂着的皱纹,黑发中冒出的藏不住的白发,还有那眼镜背后饱经风霜越发浑浊的眼眸,都让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陶淑凤说她这一辈子太苦了,有来自身体病痛的苦,也有来自内心受辱的苦。最苦的时候她会整夜哭泣,哭过了告诉自己要坚强,但第二晚仍会不能自已地潸然泪下。可就是这样一个苦了半辈子的人,如今却将苦化作甘甜雨露,成为了给别人带去爱与希望的人。


陶淑凤(照片由李鹏岳提供)

绕过蓟北山区叠嶂的山峦,陶淑凤的家就位于下营镇的段庄村。从小残疾的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走出这个小村庄。坐在炕头上,双手用力撑着,年幼的陶淑凤透过唯一的一扇窗户眺望屋外的世界。看得见,却无法到达,也许就是那时陶淑凤的世界里最遥远的距离。渐渐长大后,陶淑凤尝试将自己“摔”下床,用手和膝盖蹭着往外爬。特殊的身体状况,让她经常被周边同龄的孩子嘲笑、欺负,甚至不被当人看。外在的羞辱,自身的悲观,让陶淑凤一次次心灰意冷。她说有很多次她都“不想活了”,可日子最终还是得继续往下走。

1982年的那个夏天,对陶淑凤来说,是带来人生重大转折的一个夏天。18岁的她坐在树下绣花时,远远地看见一个人走来。原来,是一位从市里来的老师进山采集标本途经此处。当这位老师得知陶淑凤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又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时,大力鼓励她自学,并答应回去后寄给她学习用的课本和字典。

一次不期而遇,却为陶淑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一双温暖的大手捧住并开始逐渐融化她那颗被不幸命运冰封起来的心。天还是那个天,地也还是那个地,但陶淑凤却不再是曾经的那个陶淑凤了。关怀的温度,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也让她从此有了想从心里“站起来”的渴望。


面对命运的不幸,陶淑凤选择坚强面对

时光飞逝,转眼间,陶淑凤到了该嫁人的年纪。经好心人介绍,年长陶淑凤10多岁的曹志全走进了她的生活。老实本分的丈夫待陶淑凤十分体贴照顾,婚后一年多,一个可爱的男婴降临到这个小家庭里。然而,这个男婴并没有给陶淑凤和丈夫太多喜悦。在农村,为了能分担更多农活,很多人家都盼着有个儿子,但曹志全却更希望能有一个女儿,因为将来等他老了,女儿可以替他更方便地照顾陶淑凤。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老天似乎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愿。1996年,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出现在了陶淑凤家的门前。虽然当时夫妻二人的日子依旧贫寒,但他们仍如获至宝一样将女婴迎进了门,并起名叫曹米阳。

在此后的10年时间,陶淑凤经营一家小卖部,丈夫外出打工挣钱,一对儿女逐渐长大,日子过得平淡、安逸。这份简单的幸福对陶淑凤来说,已弥足珍贵。

    收获社会大爱 “蜗牛”高举爱的接力棒

2006年,陶淑凤获得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照片由李鹏岳提供)

这几年,“陶姐”养鸡场产的鸡蛋销量特别好,规模也越做越大,目前有成鸡2000多只,小鸡4000多只。作为场长,陶淑凤的家就在场院里,穿过一道门就能进入“散养鸡”成群的院子。漫天飞舞的鸡毛,弥漫在空气里的鸡屎臭,一刻不停的“咕咕”声……在这样的环境里,陶淑凤已经生活了将近10年。2006年,陶淑凤“得到”这个养鸡场时,她毫无经验,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经营好。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礼物”,竟然让这个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不幸儿的残疾女人有幸获得?

2005年9月2日,陶淑凤读小学4年级的小女儿曹米阳放学回家后肚子疼,到了转天更发展到双腿水肿并伴随大口吐血。这可吓坏了陶淑凤,她赶忙和丈夫将孩子送到镇医院。然而,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小米阳病情依旧没有好转。想到自己小时候的遭遇,陶淑凤坐不住了:“咱到市里医院瞧瞧去!”经过天津市儿童医院医生的诊断,小米阳是由于吃了校门口地摊上卖的不干净的食物而造成了重度过敏。女儿需要住院治疗,陶淑凤整日整夜陪在床边。她说那时根本不怕累,就怕每天400元的治疗费拿不出来,医院给孩子停药。来市里前,陶淑凤带上了家中的全部积蓄和借来的1万元钱。女儿住院后,她又盘出了全家赖以生存的小卖部,可由于房子是6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根本值不了多少钱,治疗费仍有很大缺口。

怕让女儿看见,陶淑凤总是坐在病房外独自落泪。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难,好不容易才变得坚强起来的残疾母亲,又深陷无助之中难以自拔。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看着都心生怜惜,决定为陶淑凤做点什么。除了组织捐款,医院的一个医生还帮陶淑凤联系了媒体。面对记者,陶淑凤忍不住一口气把心里的愁与忧全倒了出来。很快,社会上的好心人们看到了陶淑凤的报道后,纷纷为她伸出了真诚的手,爱心善款源源不断地送到陶淑凤面前。一个曾经把自己看做是家庭负担、社会负担的人,一个曾经只能从他人眼中感受到嘲讽与歧视的人,如今却被来自社会的大爱紧紧拥抱着,陶淑凤感动坏了。小米阳康复了,陶淑凤曾经“很受伤”的心也再次充满力量地跳动起来。“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好人,等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去帮助别人。”陶淑凤说。


陶淑凤决心把养鸡场搞好,靠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照片由李鹏岳提供)

心怀感恩,却又力不从心。临近春节,陶淑凤带着痊愈的女儿回到一贫如洗的家,冰冷的土屋让她感觉这个冬天似乎快要熬不过去了。“今后的日子咋过?”甭说回报,陶淑凤连自己都难以保全。就在这时,村支书带着全村人捐的3000元钱上门了。“淑凤,乡亲们知道你的难处,也知道你的善心,大家都想帮你一把。”乡亲们都不富裕,陶淑凤明白比3000元更贵重的是这份情。最让她感动的是,一对从市里来的姐弟,得知了她的故事,竟然把投资办的养鸡场送给了她。

“88只成鸡,1800只小鸡,还有几间鸡舍。”陶淑凤清楚地记得她接手养鸡场时的情形。为了摆脱贫困,也为了将来能有能力实现自己帮助别人的心愿,她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养鸡场经营好。打那时起,陶淑凤全家就同鸡吃住在一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鸡场里。“那些日子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满脸沾的都是鸡毛。”陶淑凤心里有一团火,恨不能早点把养鸡场办起来。


从2011年起,陶淑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志愿者

2011年,经过5年的努力,养鸡场的生意走上了正轨,陶淑凤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我要用我的行动去回报社会。”她想,是时候实现心愿了。一次,听朋友提起“志愿者”,陶淑凤好奇地问:“什么是志愿者?”当得知是献爱心帮助别人时,陶淑凤毫不犹豫表示要加入。她说,服务社会不分残疾人还是健全人,人人都能做贡献。“我是个残疾人,也没有太多钱,但我有养鸡场,我可以把卖鸡蛋的钱捐出去一部分。”陶淑凤当下就决定:从今天起,每卖出一斤鸡蛋就拿出2元钱捐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和“北京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单是2011年那一年,陶淑凤就捐了8000多元。

除了固定的“2元捐款”,陶淑凤还经常捐赠柴鸡蛋,奔波于京津两地参加义卖活动。特别是针对孤残群体,只要听说有人需要帮助,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参加。几年下来究竟捐了多少钱?陶淑凤自己没算过,虽然每个月都会有捐款提示的短信,但她存着,却没仔细看过。

“我的力量还很微小,我做的这些也十分微不足道。别人说我是一只‘蜗牛’,我很喜欢这个称呼。我就想一步一步慢慢爬,多卖出一些鸡蛋,多捐一些钱,积少成多,把‘蜗牛的精神’发扬下去。”陶淑凤说她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见一见自己的偶像张海迪,“就像张海迪说的,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