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44期:她和眼科“直通车”的10年义诊路
|    首页
总第 44 期
  她和眼科“直通车”的10年义诊路
姓名:张敬民
年龄:66岁
身份:天津市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负责人
故事概要:从2005年组建社区服务直通车开始,负责人张敬民就带领医护人员开展义诊检查、送医药下乡、扶弱助残等公益活动,为眼疾患者解除病痛,送去光明。
在由3000多天、80000多小时组成的10年过往中,张敬民带领着直通车团队,10年行程10多万公里,为患者免费义诊检查服务12万人次。他们每到一处,不仅为那里送去“光明”,还为当地医院送去“理念”,受他们的影响,湖南湘潭仁和眼科医院等也自发组织学习效仿。
    十年坚守 一腔热情行义举是初心

“突突突……”拖拉机发出的轰鸣声铺天盖地从远处涌过来,一下子打破了蓟县小彩各庄村午后的宁静。驾车的老汉李绍华咧着嘴笑着,黝黑色脸庞上露出一排泛了黄的牙齿。车上拉着的玉米是村民雇他运送的,虽然总是早出晚归,甚至晌午了还得顶着日头跑在乡间小道上,但李老汉心里始终是美滋滋的。因为,曾经的他,甭说开车,连想为果树剪枝都模模糊糊地分辨不清。很多年,李绍华因为眼疾,什么农活都干不来,他一度以为自己的晚年就要这样在昏暗中度过了。“现在,即使晚上开车都没问题,心里别提多痛快了!”李绍华说,至今他还感觉像在梦里一样,他忘不了那辆改变他命运的大巴车。


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走进蓟县孙各庄满族乡

那是一辆车身上喷着养眼绿色的大巴车。从2006年3月17日第一次驶出天津市眼科医院算起,它带着“光明”先后奔赴过800多个地区,行程10多万公里,为12万人次患者进行了免费眼科义诊。今年,这辆大巴车即将结束它的使命,“退休”了。2005年,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项目筹备之初,这辆装配有多种眼部检查仪器的医疗出诊车作为重要的“成员”加入进来,和它一起加入的还有张敬民。10年过去了,连“钢筋铁骨”的大巴车都要退休了,张敬民却还在坚守着。

其实,张敬民早就“退过休”了。今年66岁的她,在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当院领导找来时,说起建设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的想法后,她义无反顾地答应了。有着几十年经营管理经验,又是老党员,张敬民决心,就算是发挥余热也好,一定要把这件利民的事干好。

选购出诊车、安装设备、组建团队……前期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也让本就一腔热情的张敬民更加信心满满。“做奉献还能有什么难的吗?”可就在她马不停蹄地打算开始出车义诊之时,意想不到的“难事”开始冒出头来了——几次联系社区、院校表示想去为大家免费进行眼科检查时,都遭到了质疑。“真的是免费的吗?”“不会是想卖药吧?”更有甚者悄悄找到张敬民问:“能给多少回扣?”一盆盆冷水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惊得张敬民一愣一愣的。“做好事不应该这么难。”满心疑惑的她找老百姓聊天,打算问个究竟。原来,曾有很多不良药商打着义诊的旗号高价卖药、卖保健品,不少群众都上过当、受过骗,病没看好,还亏了不少钱。虽然理解,但也无奈,张敬民耐心解释、详细解答,一点一点打消大家的顾虑,改变大家对“义诊”的误解。

2006年3月17日,虽然气温已经上升到10度左右,但蓟县山区依然比市区冷许多。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停在了蓟县残联的门前,人们排着长队,等待逐一被安排上车做检查。这是直通车的首次出诊。张敬民站在车外,疏导着秩序,双手冻得冰冷,心却暖暖的。“很多老人是被儿女背着、架着,甚至抬着来的,他们中有些人这辈子都没有做过眼部检查和治疗。”张敬民说,“在农村,不注意卫生很容易感染沙眼;烧柴点火又总是会让眼睛暴露在烟熏火燎之中,时间久了眼里就会长胬肉;甚至很多老乡上了年纪眼睛模糊了,就认为是应该的,老眼昏花嘛,但其实他属于屈光不正,配个眼镜就能让世界再次清晰了。”亲眼目睹老乡们如此大量的眼疾和错误认知,亲耳听见老乡们接受检查拿到免费眼药后的声声感谢,张敬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所负责的这个直通车项目的重要意义。


东丽区某铸造厂的工人们在接受眼内异物去除手术

2010年的第一场大雪降临津城那天,张敬民和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冒雪赶去了东丽区一家铸造厂。在钢花四溅的环境中工作,又缺少护目镜保护,全厂上下数以百计的翻砂工、磨合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眼疾。红着眼、流着泪,工人们即使这样也不愿意请假去医院做检查治疗。“又要扣钱,又要花钱,路途还那么远。”工人们有自己的理由,可他们不知道长久的发炎会让角膜溃疡,严重了很可能造成失明。但张敬民知道。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的到来让工人们欢欣鼓舞。上车做检查,再到厂医务室里排队取异物,工人们不用出院门,不用花一分钱,眼里的隐患就没了,工作更带劲了。“真是雪中送炭!”

    行万里路 为患者送去光明是愿望

8月,是内蒙古海拉尔区最美的一个月份。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错落有致的低山、平原与河滩,让那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中国版图“鸡冠”处的区域,处处美景如画。然而,张敬民却无暇欣赏这些。2014年8月8日,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驶进了扎兰屯市。沿路的颠簸与冰雹、雷电雨的双重“袭击”,让年过花甲的她早已疲惫不堪。这是张敬民和直通车第三次来到内蒙了。海拉尔也是他们目前去到过的最远的地方。


为锡林郭勒盟草原上的牧民上门进行义诊

张敬民还记得,2011年7月20日是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第一次走出天津的日子。1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某部队边防站,为战士们送去“八一”建军节的“礼物”。2013年,他们二进内蒙,去到锡林郭勒大草原,进入牧民家的蒙古包,真正将直通车“通”进了屋。由于蒙古包分布并不集中,听闻天津的眼科专家来了,很多牧民骑着马赶来,马匹嗤嗤地喘着粗气,牧民更激动得涨红了脸。苍茫的草原、晴朗的天空以及牧民们淳朴、清澈的眼眸,至今让张敬民难以忘怀。然而,更让张敬民动容的,还要数老区贫困人民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医疗条件的落后。


为二连浩特边防战士义诊

为支持中西部革命老区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丰富老区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提升老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12年七一前夕,在医院党委书记的带领下,由张敬民等10余人组成的一支医疗小分队,历时两周时间,奔赴晋、陕、豫革命老区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先后在山西灵石、陕西西安、延安、河南洛阳、开封等革命老区开展义诊活动,并为延安革命老区捐赠办公电脑20台,为灵石县静升镇中学捐赠全新运动服50套、运动鞋50双。2014年劳动节前夕,张敬民又带领社区直通车团队远赴湖南省,为当地少数民族和居民开展义诊活动。来自湘西老区的90岁孤寡老人刘奶奶因白内障导致失明已有10余年,由于没有子女,生活十分困难。张敬民听说后,主动联系,积极安排检查、治疗。老人重见光明,老泪纵横地拉着张敬民的手,激动地说:“我以为我这一辈子就再也看不见了!”

10年时间,天津市眼科医院的社区服务直通车名气已远扬全国,服务覆盖京、津、冀、晋、陕、豫、蒙、湘等多个省市,深入革命老区、边关哨所、社区、学校、工矿企业、建筑工地、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儿童村等地,为学生、农民、老人、儿童、民工免费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检查、赠送药品、扶贫助困等公益服务活动。在张敬民与同事们的身体力行过程中,很多医院也有意建设直通车项目,将义诊送到百姓身边。当来自天津的“直通车”在湖南义诊时,湖南当地的湘潭仁和眼科医院也自发效仿,组建了“光明大巴车”,与之同行。


到山西省临汾市乔李村乔李镇义诊

除了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义诊队伍,医护人员的变化也让张敬民十分欣慰。作为院内的一个特殊科室,社区服务直通车有固定成员7人,但每次出诊,单靠7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力量则需要从其他科室调配人手:出诊幼儿园,需要小儿科的医生;走进社区,重点要看老年病;到工矿企业义诊,更多是处理外伤、角膜炎;而去机关、院校,则以近视眼检查、配镜为主。“出诊很辛苦,开始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参加,但现在,很多医护人员争着抢着要去。”张敬民说,对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社区服务直通车可以算是他们的流动课堂,“常有患者投诉医生态度‘冷冰冰’,但参与过直通车的医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真正走到过患者身边,近距离地感受过患者的疾苦,也被患者们一双双“需要”的眼神洗礼过。这样的医生,又怎么会出现医患矛盾呢?”

如果说社区服务直通车是课堂,那么,张敬民可以算是课堂上的标兵。一次在青岛义诊的过程中,张敬民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一直承受着上吐下泻的痛苦。但她还是坚持完成了手头的工作,直到整个义诊活动结束才抽出时间到医院打针输液。张敬民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一代,在工作中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和深入基层的“知青精神”。

在由3000多天、80000多小时组成的10年过往中,张敬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和体力奉献到了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和一次次义诊中,“我一直想学弹钢琴,也报名了老年大学,可一直没时间练习。”张敬民笑说等有一天她真正“退休”了,有很多想做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要去做,“养养花、遛遛狗、练习弹钢琴。”

“还有和老伴一起去旅行,沿着义诊的路再走一趟,好好欣赏一下曾经错过的风景。”(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