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49期:“墙上的餐桌”爱心接力暖津城
|    首页
总第 49 期
  “墙上的餐桌”爱心接力暖津城
姓名:王燕清
年龄:42岁
身份:“墙上的餐桌”活动发起人,海光寺“沙县小吃”店店主
故事概要:2015年11月13日,一直默默做好事的福建大姐王燕清在自己的小吃店里发起了“墙上的餐桌”活动,帮附近医院的患者及家属解决温饱问题。
因为爱,王燕清发起了“墙上的餐桌”;因为信任,“墙上的餐桌”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一个人做好事,是助人;一群人做好事儿,是助梦。每一个面对大病求医的家庭,都要经历一场不知道会打多久的持久战,“墙上的餐桌”就是一个为这场持久战做后方支援的爱心供应站,是帮这些家庭实现康复梦的助梦工厂。
    奉献铺出希望路 “墙上的餐桌”得到百姓支持

近日,网友“瑞雪纷飞”在北方网“身边好人”栏目发布了题为《用爱播洒人间 爱心餐馆墙上的餐桌》的帖文,引起网友与其他媒体高度关注与积极转发。很快,“墙上的餐桌”传遍了天津大街小巷,大伙纷纷为店主点赞,也为这些病患家庭揪心,津城爱潮涌动,餐馆内挤满了前来奉献爱心的人们。

是什么原因让店主走上这条公益爱心路?经过一段时间,“墙上的餐桌”运行得怎么样了?其中有哪些令人难忘的事?……带着这些疑问,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走进了这家爱心餐馆。

临近年末,在位于南门外大街的餐馆里,原本分散放置的桌子被并拢在一起,小碗的饭菜换成了一整锅有着吉祥寓意的长寿汤面。桌上热气腾腾的佳肴温暖了整个餐馆,也温暖了围坐在一起的操着不同口音的“陌生人们”。这些“陌生人”,来自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故事,却因为相似的遭遇而结缘在一起——他们的家人,或父母,或丈夫,或妻子,或儿女,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简称“血研所”)里的患者,为了给家人治病,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治疗费让他们花光了家中的积蓄,有些更是负债累累。


王燕清去血研所看望小患者

59岁的王富和来自辽宁农村,孙女小雨彤在5年前不幸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对于一个以种地为生的家庭,高额的治疗费让他们难以承受,每来天津治疗一次就要花掉上万元。尽管这条求医路非常难走,但王富和仍一步一步咬牙陪孙女走过来了。去年夏天,王富和与老伴带着小孙女走进这家爱心餐馆。“他们进门便问最便宜的菜是什么。”虽说曾多年在外打工,再苦再累的日子也经历过,但两个老人带个孩子却只点1份青菜、3碗米饭的情况,王燕清还是头一次遇到。客人因食不果腹而面露难色,王燕清在一旁看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渐渐地,王燕清了解到,为了能省钱给家人看病,在天津求医的日子里,血研所里的患者家属们大多会想尽办法省吃俭用,每次来店里吃饭时也都只点最便宜的。王燕清走近他们,尽全力帮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王燕清是这家“爱心餐馆”的负责人,可她不喜欢大家喊自己“老板”,而是喜欢被叫做“王姐”,因为那样能让人感觉像亲人一样。吐吐生活的苦水,说说病情的进展,病人家属们每次来吃饭时,总是会拉着“王姐”聊聊天。作为大姐,时而加料免单,时而“端”上“心灵鸡汤”,王燕清的帮助让大家不但填饱了肚子,心里更是暖暖的,真的有了家的感觉。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的,店员还是要领工资,店里的生意还得做。


初期“墙上的餐桌”还是手绘板

如今“墙上的餐桌”已被一道道“爱心餐”贴满

2015年11月10日是王燕清42岁的生日,一些朋友来给她庆祝。席间,王燕清和大家聊起一直以来帮助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朋友们为她竖起大拇哥,同时也为她发愁。“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发动更多人的力量,让这件好事儿能持续做下去。”朋友说,在美国纽约有一种名为“墙上的咖啡”的公益行为,就是客人可以买两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挂在”墙上,当有衣着褴褛的人进店喝咖啡时,从墙上取下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字条,就可以免费领到一份咖啡。

一颗爱心遇上一个好主意。3天后,“墙上的餐桌”正式在王燕清这家60来平方米的餐馆里推出。每天,王燕清都站在门口,不厌其烦地向来往顾客介绍“墙上的餐桌”的发起初衷,介绍她正在帮助的患者和患者家庭的故事。因着王燕清的努力,以及她在天津积累的人脉,朋友、朋友的朋友、顾客、顾客的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向这家“爱心餐馆”聚拢而来。


来“爱心餐馆”奉献爱心的人络绎不绝

有些人是无意间走进,被感动;有些人是被感动,特意赶来;有些人是吃过饭后,点了相同的一份贴在墙上;有些人是没有吃饭,却放下了数份饭钱……短短几天,上墙的“爱心餐”就布满了整个展板。82岁骑车赶来的李大爷、“组团”献爱心的一家人、孩子曾患白血病的一对父母、专程从北京赶来捐款的好心人……爱,因关怀与信任而凝聚在一起,由点滴逐渐汇集成海洋。

    信任搭起施助桥 “爱心餐馆”温暖津城冬日

在这家“爱心餐馆”里,有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店员,她不像其他店员那样擅长张罗,只会在客人们离开时默默将餐桌打扫干净。这个店员叫刘嫚,每天中午就餐高峰时段,她都会来店里帮王燕清“打工”,而下午2点多她就得离开,因为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丈夫还在血研所的病房里等她。刘嫚和丈夫来自江西广丰县下溪镇的一个普通村落,家中唯一的收入是丈夫蹬三轮车帮服装厂运送布匹赚的钱。自从丈夫生病,这个80后小家庭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今年9月,一个让刘嫚印象深刻的雨天,她和丈夫只身来到天津求医。“当时医生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个病很费钱。’让我们做好准备。”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丈夫已经花掉了20多万,如果进行骨髓移植可能还需要再花60万。身处无亲无故的异乡,前途未卜,刘嫚的心中总有一层无助的阴霾挥之不去。

一次,在病友介绍下,刘嫚也到“爱心餐馆”领免费餐,从此便结实了这个大她14岁的大姐——王燕清。眼见刘嫚如此年轻就要承受这般坎坷命运,王燕清似乎看到了初来天津口袋里只有300元时的自己,“无助的时候就盼着能有人拉自己一把。”王燕清拉住刘嫚,告诉她可以来店里干活挣点钱,哪怕钱不多,能给丈夫买点营养品也好。“王姐给我们的钱一点都不少,每天临走时还总会往我手里塞水果,让我回去吃。”说到感谢,刘嫚一双秋水盈盈的眸子霎时间泫然欲泣。

对刘嫚来说,“爱心餐馆”像家一样给了她足以与这个难捱的异乡严冬抗衡的温暖。而这个家不只是刘嫚一个人的,像刘嫚这样得到王燕清帮助的人,还有很多。


小显赫(左)与刘嫚(右)

来自辽宁农村的11岁男孩小显赫在今年1月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尽管母亲刘艳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和汽车,但高额的医疗费仍有很大缺口。走投无路时,王燕清收留了刘艳,当她是姐妹,而小显赫更是得到了王燕清的悉心呵护。王燕清把自己的衣服和鞋分给刘艳穿,为了方便联系给她买了手机,几乎每天也都会去探望一次小显赫。小显赫开始第7次化疗后,为了让孩子暂时忘记病痛,王燕清买了食物和玩具送给小显赫和他的病友小伙伴们。病房里充盈着欢声笑语,孩子们脸上的幸福笑容让王燕清心里格外暖,也让她不由得想起远在老家的女儿。


每晚闭店后王燕清都要清算一天的捐餐和领餐情况

王燕清收到来自普通市民的“表扬信”

说起自己的孩子,王燕清叹了口气;“快过年了,想家了!”王燕清说,累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想家,“每天5点就要开始给患者们做早饭,晚上闭店还要清算一天的捐餐和领餐情况,最近几天全身总是没力气。”除了身体的疲惫,更让王燕清感觉到累的还有心,“做好事不容易啊,虽然每天都有爱心人士来为患者们献爱心,来给我打气,但也有很多人质疑,甚至诋毁。”在“墙上的餐桌”推出的这段时间里,王燕清收到了无数的赞誉,也尝到了嘲讽的滋味。有人说她心肠好,有人骂她在炒作;有人赞誉她无私奉献,有人质疑她捐领不清。

“人的一辈子,其实最开心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赚’到了多少陌生人的信任,这是用钱买不到的!穷死不撒谎,难死不骗人!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王燕清说。


大家的信任与支持是王燕清把这件好事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大家的信任与支持是王燕清(右二)把这件好事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做好事不易,坚持做好事更难。也许有些看似伤害的诋毁在一段时间后会变成成长的“礼物”,但仍希望这样的“礼物”少一些,鼓励和信任才是温暖一个好人、一颗善心的最可贵的礼物。

再有几个月就到春节了,举家团圆的日子让孤身漂泊在外的王燕清想回家却又满心纠结,她说:“在天津有太多牵挂,牵挂医院的患者,牵挂每天来店里领餐的患者家属,也牵挂一直关注、支持‘墙上的餐桌’的人们。”(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