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拼搏】你是阳光,照亮我生命的第二起点 ——记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冯四洲主任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云上血研所 作者: 编辑:朱晨迪 2018-05-31 16:53:27

  

  清晨8点的医院,门诊内医护人员、病人和陪同前来的家属往来穿梭;病房里,查房、检查等日常的诊疗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电话铃声与交谈声、孩子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我们最熟悉的医院的模样。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却有一片与众不同的存在,安静、严肃,走出电梯,你甚至看不到医生、护士,这里也是病房吗?没错,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一扇严密的小门旁写着一行小字,“有事请按铃”;门内,是一个个玻璃窗子分隔着的一间间病房,是血液病人的重获新生的暂居地。如果你在午饭的时间过来,很可能看到提着高压锅前来送饭的病人家属,拿着对讲电话,趴在窗边,与仓内的病人低声细语。透过大大的窗子,偶尔能看到医护人员在仓内匆忙的身影。玻璃窗,分隔了移植仓和正常的世界,也把病人和家属分隔在厚厚的玻璃两端。

  安静、严肃是这片病区与众不同的旋律,移植完出院的病人需要经历漫长的抗排异期,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家属,走出移植仓的一刻,也总是一脸严肃,小心谨慎,因为病魔实在太过强大。

  偶尔,这冷静又紧张的旋律中也会穿插着欢乐的小调。

  2017年4月29日,病区来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花,他们的父亲刘宏(化名)曾经是冯主任的病人,如今已经痊愈十年。为了纪念重获新生的第十个生日,他带着孩子回到了生命的第二起点,看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二病区冯四洲主任和当年的医生、护士朋友们。回想当年,感慨良多。2007年,刘宏因为白血病到院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患病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有爱他的妈妈,互相扶持的兄弟,无私捐助的爱心人士,经过冯主任团队的精心救治,闯过移植后排异、术后感染等重重困难,他最终再次拥抱了幸福的生活。

  刘宏住院期间,冯主任不仅对他的治疗兢兢业业,而他的母亲在陪护期间患急性阑尾炎,冯主任紧急联系医院,及时接受了手术,防止了病情的恶化。有人不理解,说你是刘宏的医生,给他看病就行了,为什么管这么多,冯主任却毫不在意,“很多病人是外地过来的,在天津人生地不熟,谁都不认识,只认识我们这些医生护士,我们能多帮一点就能让病人少一点负担。”冯主任圆圆的脸上溢满了笑容。“治愈患者来看我们,是我们医生最开心的事,比我们自己提职称了还开心。”

  这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二病区冯四洲主任,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虽然自上大学起就离家来到北方生活、工作,但是仍有浓浓的湖北乡音。从医三十余载,他在移植一线奋斗了无数个日夜,从年轻大夫成长为病区主任,从医学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在这片不大却神圣的移植仓里,为无数患者和家人播种下阳光和希望,为病人照亮了生命的第二起点。

  冯四洲主任出生于湖北省天门的一个小山村,高考时,老师特别希望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考北师大,但这个长在汉江边的倔强娃一门心思想学医。“我小时候农村条件不好,得了病也没法医治,很容易就去世了,那会心里就有想法了,想当大夫。”1983年,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的一名医学生,后来又先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工作。

  学医苦,但他从不怕苦;学医难,就克服困难。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冯主任的高中老师、大学校友先后罹患白血病去世,这在年轻的医学生心中激发了一个无法磨灭的念头,治疗血液病没有好办法吗?我想去找找办法。就这样,即使医科院的老师提出血研所刚刚回津,基础建设还没有完成,条件比较艰苦,劝他考虑清楚,他仍坚定地说“我是农村来的,我不怕苦”,就这样毅然地决定投身探索攻克血液病的道路。

  1987年,严文伟主任团队完成我国第一例自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随后在全国进行了技术推广,血研所成为了自体骨髓移植的重点单位。1988年,冯四洲开始跟随严文伟主任从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科研和临床实践。“当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我们在临建房里搞移植。严主任要求很高,所有的规格都要按照国际标准,她自己又当主任又当主治还管床,经常24小时在病房盯着,我们年轻大夫也跟她这样轮轴转。”冯主任回忆。每次进移植病房,医生护士都要全身沐浴更衣消毒,当年的洗浴条件不比现在,寒冬腊月里,医生护士们全靠自己打一盆开水洗澡更衣,“非常冷,大冬天的也得天天洗澡。不过为了病人的安全,这些都不算什么。”

  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病区主任,对血液病、移植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移植是部分血液病病人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他们最后一线希望。”对于一些常规化疗无效的病人来说,想要活下去,移植就成了一条无法选择的华容道。“移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病人治疗费用高,治疗过程风险大。”即使幸运的配型成功,动辄几十万的移植费用也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有些患者家庭为此倾尽所有,甚至负债累累,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的亲人能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谓责任重大,“面对着患者和家属所有期待和渴望,只能竭尽全力。”冯主任动情的说。

  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冯主任没有因为困难而停下脚步。“谁不想自己的病人都能治好,皆大欢喜,但是面对着很多恶性病病人,面对着他们唯一的出路,只能迎难而上,竭尽全力。”作为一名医生面对危重病情,时常面临艰难的抉择,时常要面对这样的拷问:选择自身责任风险相对低的保守治疗方案,还是选择自身责任风险高而相对患者收益高的方案?答案来自于医者的一片仁心。

  有一位再障患者并发菌血症,在外院抗感染治疗,高热持续不退,来到我们的移植病房求医。对患者而言,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做最后一搏”;对冯主任而言,则又是一道事关生死的选择题。对抗感染药物种类及用量进行了调整,依然高热不退。在粒细胞为零的情况下,感染会如野火般在体内蔓延,继续抗感染治疗对于熊熊燃烧的感染之火真的是杯水车薪,更严重的是将错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进而丧失生的希望;如果带着菌血症强行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能赢得一次生的机会,但是医生则将陷入背水一战的困局。

  继续抗感染?如同固守一座被团团包围的死城,全城兵士的生死只能寄希望上天垂青。带着菌血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虽能杀出一条血路,寻到生的希望,亦可能全军覆没,万劫不复。面对困局,冯主任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首任,经谨慎评估,决定带着菌血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鲜红的造血干细胞缓缓滴入,如一场甘霖飘落,扑灭了肆虐的野火,滋润了龟裂荒原——患者的体温“奇迹”般地正常了。正当冯主任的团队和患者及家人为之欢呼雀跃之时,一场更艰难的考验正慢慢逼急。患者出现黄疸升高,并且胆红素指标几乎以每天一倍的幅度在激增。经多轮分析、排查,问题聚焦在了抗排异的免疫抑制剂上。使用抗排异的免疫抑制剂目的是降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对植入干细胞的排异,使细胞能顺利植入骨髓,生根发芽。这位患者的药物使用量虽然符合药典要求,但是血药浓度监测值超过理论正常值。这时再次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加药可能加重药物性肝损害,减药可能加重肝脏免疫排斥损害。冯主任查阅文献,对照分析,得出结论,患者对药物代谢能力弱,导致药物性损害,果断减药。当药物用量减到正常患者用量三分之一时,患者的黄疸彻底得到了控制。移植后的患者就如同波涛巨浪中的一搜小船,而医生护士,就像经验丰富的水手,掌握着小船上的浆和帆,与巨浪搏击,迎难而上,带着风雨中的孤舟回到平静、温暖的海湾。历经了重重艰险、种种困难,患者的血象终于平稳上升,各项指标趋于正常,这预示着他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呼吸混杂了生活气息、草木芬芳的空气,他又重新拥有了一次生命。当患者踏出移植仓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异常平静,眼里却都含着泪水。这泪水中饱含了太多的情绪,饱含了病人和家属对未来的渴望。

  临床工作中,除了进退维谷地艰难抉择,更多的时候是不厌其烦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说起与病人相处的日常故事,冯主任像打开了话匣子。“人生病了之后就像个孩子,有逆反心理,不好好吃药,让医生操心。昨天我们有一个病人,没按医生的要求吃药,出现了排异反应。我们去查房的时候,他说‘我都无法面对你们,我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我赶紧说‘你不要这么说,前面就过去了,后面你好好吃药就行’。”这样类似的病人有很多。“不听医生的话其实反映了他们对医患关系的不信任,我们医生只能通过多沟通,反复的沟通,通过我们的医术,来建立这种信任。”

  曾经有一位做完移植的病人,为了省钱不舍的住层流床、不吃抗真菌药物,结果得了两次肺炎,出院时冯主任反复叮嘱她一定要按时服用环孢素,她回家后擅自停了药,两个礼拜后出现了黄疸,再次入院。冯主任语重心长的跟她沟通“两次肺炎一次排异,加起来我救了你三次了,事不过三,你再不听话,我不一定救得过来。”亲身经历让这个不听话的病人变成了最听话的病人。“对病人一定要多沟通,多说多讲,不要怕麻烦。怎么吃药,吃饭应该注意什么,一定要反复的说。比如夏天到了尽量别吃凉拌菜,咸菜,发酵类的像豆瓣酱、腐乳,还有路边的烧烤都要少吃。咱们宁可多说点,多说一点病人就多记住一些。”

  尽管费心、费力,常常与生死打交道。回首当年的选择,冯四洲主任却依然坚定,没有丝毫动摇。“我的生活和这份职业,都融在一起了。春节也经常在病房里过,总觉得在病房待着心里会很踏实。治好一个病人,就特别开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冯主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担任南开区人大代表期间,积极组织协调农工南开区党员撰写政协提案、组织发展、参政议政及公益活动。他先后荣获2008年农工中央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党员、2008年农工天津市委抗震救灾优秀党员,农工党血研所支部2015年获得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先进基层组织称号。经他积极提议组织的大学生体检工作,发现很多女生因为长期节食、不吃肉造成了营养性贫血,并针对这个现场进行了科普宣传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群体对贫血的认识。在单位所在地海光寺门口小路口增加电子眼的提议得到了附近交警们大力支持,避免了很多交通纠纷。他还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每年组织南开区医务界的农工党员到企业、学校、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200多名师生定期进行健康义诊咨询、在天津市养老院开展“九九重阳节”义诊服务献爱心活动、在“走进街道,走访社区”主题调研实践活动中,为南开区长虹里100余名社区居民举办健康咨询、义诊活动等等。正是这些无私的奉献与付出,2017年他当选为天津市人大代表。

  2016年,在天津市卫生行业“三好”评选中,冯四洲主任获得“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荣誉。冯四洲主任的采访影片也作为好医生代表在现场播出。这一天,灿烂的笑容又洋溢在冯四洲主任圆圆的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透过屏幕向外传递着,温暖着行医路上的人们。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