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17期:三十载春风化雨 汉藏师生情绵长
|    首页
总第 17 期
  三十载春风化雨 汉藏师生情绵长
名称:天津红光中学西藏班师生
故事概要:1985年,红光中学开办西藏班,成为全国最早的三所内地西藏班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的藏汉学生共读中学。多年来,红光中学秉持“严、细、爱”的教风,西藏班教师从学业、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在汉藏一家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藏族学生更将收获的爱反哺社会、奉献自己。
 
红光中学的教师团队有个特殊的“番号”——“24365部队”,因为他们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献给了学校,献给了藏族学生们。在校园里,汉藏师生间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里没有典型,因为每个人都有故事;这里没有特例,因为每个故事都那么感人。30载的春风化雨,民族间的真挚情谊因爱而紧密相连。
    将爱化作奉献 用真感情做好不进藏的“援藏”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地震。位于中尼交界处的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震感强烈,其中聂拉木县樟木镇受灾严重,而红光中学高二二班扎西次仁的家乡就是那里。“家在山上,山体滑坡,房子没了。”在得知西藏因尼泊尔地震受到较大影响后,红光中学的老师第一时间逐一询问了家在受灾地区的学生,帮忙联络家人,给予帮助。

红光中学是天津市唯一的一所藏汉学生共同就读的完中校。从1985年响应党中央教育援藏的号召创建西藏班至今,红光中学的藏族学生高中本科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大部分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为西藏培养了数千名优秀的建设者,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在遥远的天津,但藏族孩子却没有身在异乡的孤独感

然而,在成绩背后,红光中学老师们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却并不被大家所知。

在红光中学读书的藏族孩子,绝大多数是来自西藏边远山区的农牧民子弟,汉语水平相对较弱。为了能尽快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学习成绩,老师们经常无偿帮困难学生补习,赶上毕业班有时甚至会加班到夜里11点。

已在红光中学工作15年的宋洁刚担任班主任时,班上曾接收了一名从那曲地区班嘎县来的叫做泽旺久美的学生。上课时,久美总是瞪着大眼睛,特别专心地听讲,但每次考试成绩却出人意料的差。宋洁看出了久美的异常,把他找到办公室谈心。面对老师的关切,这个男孩竟然失声痛哭起来。他用不流畅的汉语喊道:“我不在这里念书了,我听不懂,也学不好,我想我阿妈,我要回家。”当宋洁看到久美用汉字、拼音、藏文混合写成的杂乱笔记时,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自尊心很强的男孩这段时间心里积存的苦闷与委屈。“听不懂汉语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你汉语顶呱呱,那还到这里学习什么呢?我知道你是个坚强的康巴汉子,这点困难难不倒你。”宋洁一边给久美擦眼泪,一边鼓励他。从此,宋洁经常和久美谈心,从汉语拼音入手给他补习功课,帮他批改笔记。时间久了,相处熟了,宋洁发现久美特别爱唱藏歌,就鼓励他学习汉语歌。当同学们热烈地掌声一次次响起时,久美开心地笑了。克服了语言障碍,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曾经阳光开朗的泽旺久美回来了。毕业时,久美拉着宋老师的手激动地说:“当年没有您的鼓励,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真心地向您表示感谢。”


藏族女生扎西朗措参选第十四届天津市十佳中学生评选

2010年6月,正在西藏昌都市进行中考的学生泽旺江村突发肠痉挛,腹部剧痛难忍。监考老师发现后,立即通知陪同他考试的红光中学老师李妍。看到满头大汗的江村,李妍特别心疼,但她并没有表露出来。她问江村:“老师问你,你还能坚持考试吗?如果能,咱就把试考完,如果不能,咱现在就去医院。”泽旺江村感受到了老师的期盼,坚强的他向李妍点点头:“我可以,我要继续考试。”李妍为江村倒了杯热水、给他加油后,便退出了考场。在旁人看来,李妍太过冷酷无情。“来内地读书的藏族孩子,一部分是家里条件好的,他背负着整个家族的荣耀,不能让家族丢脸;而另一部分家里条件差的学生,能出来读书本来就很不容易,他更承担着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虽然顶着强大压力,但李妍说她从没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离开家乡,在天津学习生活的三四年时间里,藏族学生付出的辛苦我们比谁都清楚,他们的荣耀与使命也同样在我们肩头。”


李妍和藏族学生们一起包饺子

在红光中学,教师的聘任条件和考评标准不单单是教学业务能力,还需多一份耐心和责任心,要将尊重、关怀和帮扶时刻融入工作中,把藏族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初三一班的扎西尼玛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高烧不退。班主任刘颖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赶到扎西尼玛的宿舍,把他送到了医院。挂号、取药、打针、安排入院……刘颖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扎西尼玛的呕吐物、排泄物沾满了衣裤,这个年轻的老师二话没说就把孩子的脏衣服拿进洗衣间,亲手洗了出来。病友们看到这一幕,都为刘颖竖起了大拇指。虚弱的尼玛在病床上睡着了,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看见老师正坐在自己身旁,专注地盯着输液瓶。就在这时,刘老师清楚地听到这个男孩轻轻地叫了声:“阿妈!”

    将爱化作感恩 让汉藏一家亲在中华大地蔓延

前阵子,一条“西藏女孩火车上智救被拐妇女”的消息在微博、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一时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名西藏女孩就是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大二女生泽仁永措,来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2006年,因参加政府的助学项目,她来到天津读初中,当时所就读的学校正是红光中学。

“小泽在校期间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从红光中学走出去的藏族孩子,一个赛一个,都是好样的!”谈及泽仁永措的救人事迹,红光中学书记孙玉龙自豪地说。除了学业上、生活中的教导与关怀,红光中学一直以来也将藏族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重点位置,把 “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谊”作为教育工作的思想指南。


藏族学生们到养老院为老人们做服务

2008年,红光中学成立了“‘藏韵’爱心学生社团”,一届又一届藏族学生把爱心播撒到了津城的每一个角落,与天津市民结下深厚的感情。利用课余时间,藏娃们走进养老院,给老人梳头、剪指甲;走进武警部队,与战士们联欢;走进天津客运站,为旅客们服务……建昌道街13个社区的居民提起红光中学的藏族学生,都亲如一家。每逢节假日,居民们就会邀请学生们来自己家中做客,与他们拉家常、包饺子、吃团圆饭。而藏族学生们更会主动到社区里帮忙打扫卫生,临近春节还会向汉族同学学习写春联。“民族团结地久天长,国家兴旺日新月异”笔法虽然稚嫩,却写出了汉藏一家亲的感人话语。藏族学生晋美格丹在作文中曾写到:“我在天津找到了家的感觉。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拉萨,一个在天津。”

红光中学给了藏族孩子一段独特的求学经历与人生履历。当他们融入社会时,他们学会了感恩,变成了爱的使者。


藏族学生与天津市民已亲如一家人

三四年的求学时光转瞬即逝,毕业班的藏族学生将收拾起行囊,把感恩与爱装进心田,告别亦父亦母的老师,离开亦家亦乡的天津,在学校的护送中返回西藏。“派教师护送毕业生返藏是红光中学的传统。多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早已成为我们的孩子,只有亲手把他们交回父母手中,我们才能放心。”嘴上说着“放心”,可心里却难以割舍。现任高三年级组长的孙铁林清晰地记得,2012年的那个夏天,为了给刚刚结束高考的藏族学生放松心情,学校组织大家去蓟县旅行。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孩子们偷偷商量着给老师送上一份难忘的礼物。旅行结束,即将登上返程大巴时,几十个藏族学生站成一排,每人手持一条洁白的哈达,向老师齐声道谢。平日里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甚至让学生们“怕怕的”铁汉老师,此刻也无法抑制激动的泪水。

在拉萨火车站,这样的情景每年几乎都会上演一遍——学生紧紧拥抱老师,依依不舍地话别:“您要保重身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您的学生,永远不会忘了您!”;有些家长汉语不好,只能一次次地对着老师鞠躬,一遍遍地重复着:“谢谢,谢谢!”;往届学生们听说母校的老师来了,无论生活工作在西藏的哪个地区都会专程赶到,为的就是看一看曾经的“亲人”……

美丽的格桑花,生长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它喜阳光、耐风寒,被藏族群众视为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在遥远的渤海之滨,一朵朵格桑花被爱护的雨露滋养着、被团结的光芒照耀着,所绽放出的绚丽色彩正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