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35期:“教授爷爷”72载耕耘育人 传递助学精神
|    首页
总第 35 期
  “教授爷爷”72载耕耘育人 传递助学精神
姓名:杨恩泽
年龄:96岁
身份: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退休)
故事概要:他一生几次罹患癌症,至今仍乐观带病工作;他一生俭朴,却倾囊助学。仅2005年以来,杨恩泽就累计捐资50余万元建楼设奖支持家乡基础教育。
他只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但是他在岗位上一守就是72年。膀胱癌、胆囊炎丝毫没有停滞他的教育热情,今年96岁高龄的杨恩泽依然坚持在校辅导学生、科研探究。杨恩泽的几件衬衣领口已是缝了又缝,一生简朴省下的50万元,他拿出来给老家小学建造科学楼、给孩子们颁发奖学金。
    一生以教学为乐 96岁高龄仍带病工作

1943年,满怀报国之志的杨恩泽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师生涯。之后,他辗转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从事通信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5年他在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作时,又响应全国院系调整和人才培养需要,与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叶培大教授一起进行北京邮电学院的创建,此后历任武汉邮电学院任无线电系任职副教授、系主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毫米波通信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学位委员会主席、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5年,杨恩泽先生应邀重新回到天津大学。

1988年退休后,杨恩泽本来可以过上乐享夕阳的晚年生活,但他依然每天到实验室,一方面继续搞科研,一方面义务帮助指导研究生。正如他说:“生命在于运动。体力运动锻炼自己的身体,脑力运动让大脑保持健康。”天津大学宣传部老师尹伟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科研工作是杨老师脑力运动的最好形式,而且他思想一点也不保守,当得知一种新软件能够提高运算速度时,他马上查阅资料,一丝不苟地学习操作方法,直到熟练掌握。对于这两年刚流行起来的微信等新媒体,杨老师也是经常使用。他常说,“作为通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对新媒介新工具应该注意追踪和研究;作为教师,只有进入青年学生活跃的地方,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学生”。


杨恩泽与天大学生们合影留念

2005年11月,杨恩泽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了手术治疗。出院后康复期间,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杨先生终于答应不再去实验室了,但他叫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软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他说:“我1943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得了肺病。那时候肺病就像现在的癌症,但是我挺过来了。从那以后,我认为自己的时间都是赚的,能够多工作一天,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就是我生命最大的意义。”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杨恩泽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勤奋报答祖国和人们,而对待生命,他十分平静。2012年他又得了胆囊炎,2015年他的膀胱癌又复发,面对着九十多岁高龄的患者,很多医院都不敢接做手术,建议保守治疗,但杨先生还是两次都下决心要做手术,他总是安慰医生说:“没关系,做成功了是好事,如果失败了,对你们也是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他坦然地面对着每一次病魔的挑战,每次愈后他都很快地投入锻炼和工作。他曾说:“我回来工作,能工作几小时就几小时,我觉得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身体反而健康,无所事事会使意志消沉。这个实验室是我来以后建的,我有一个心愿,一定要把这个实验室建得更好,把新招进来的人培养得更好,我才离开。”

    俭朴生活 毕生积蓄捐资助学

谈到自己的生活时,杨恩泽说:“过得去就行。”杨恩泽的家里摆设陈旧而简单,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旧得褪色,几件衬衣领口已是缝了又缝。直到80岁之前,他在北京出差时,还是找到北京邮电大学的老同事借自行车骑着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地跑。

就是这样一位对自己的生活几乎“吝啬”的老人,对于建设实验室、培养学生却从来都是非常得大方。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从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了解到,天大在天大光通信实验室初建时,实验中急需一台26万元的科研仪器,可当时实验室一下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得知情况后,杨恩泽毫不犹豫地提出放弃原应属于自己的正常科研提成,将其用于仪器购置。在杨恩泽的感召下,实验室的老师们纷纷响应,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

2013年,当得知学院学生科技协会组织的“本科生创新课堂”受到同学欢迎时,为鼓励学生自主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杨恩泽先后两次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2000元支持学生购置实验耗材。

2005年底,杨恩泽在深圳接受膀胱癌手术期间,实验室收到了一张从广东省饶平县寄来的10万元捐款收据。他的学生们这才了解到老先生拿出毕生积蓄捐资助学的事。知道了此事,实验室的同学们反映惊人的一致:“杨老师这样做,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大家都知道,每次学校开展募捐活动,杨恩泽总是十分慷慨,看到身边的学生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了解到,杨恩泽的家乡是广东省饶平县的山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于是他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恰巧,天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要更新一批电脑,杨先生觉得这些淘汰的电脑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还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他找到学院负责人,提出要购买这批更换下来的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学院负责人听后十分支持,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后决定免费提供10台电脑。杨恩泽想,有了电脑还应该有个像样的机房。他与饶平县教育局沟通后,决定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就这样,杨恩泽分3次寄出了捐款,最后一次,他的存折上只剩下了5元钱。

2006年5月,一幢面积为694平方米的“成和科学楼”在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落成了,学校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庆典仪式,杨恩泽应邀回到家乡参加了仪式。当时,他为家乡人民的热情所感动,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今后20年每年拿出1万元,在这个学校设立“成和奖学金”和“成和奖教金”,资助那些生活困难、思想品德好、学习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激励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安心教育。


杨恩泽支援修建家乡小学科学楼落成

杨恩泽说:“儿女都已经独立生活,老伴也去世了,一年拿出1万元,对我来说应该还可以承担。当然,我可能活不了20年。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我现在的住房还值几十万呢,足够用了!”为了激励更多的小学生努力奋发成才,从2008年起,杨恩泽将每年的捐赠金额提高到2万元,并增设了“思想道德奖”。截至2014年,平常生活过得非常简朴的他已先后为所城镇中心小学捐款50余万元。

    桃李天下 为光通信科研贡献

1978年,在武汉邮电研究期间,杨恩泽主持研制的“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杨恩泽始终追赶通信科技的发展潮头。当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刚刚起步时,他就率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于1982年成功开通了“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该系统是经国家鉴定及验收的第一条实用化光通信系统,它的示范作用迅猛推动着我国多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光通信系统,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城市的通信面貌,并推进我国光通信事业的大发展。此项目于1985年同时获邮电部和湖北省科技一等奖,随后并与“34Mb/s光通信系统”一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天津大学期间,杨恩泽承担多项国家攻关任务及自然基金项目,主包括2.5Gb/s常规的及光孤子的通信系统,以及40Gb/s光时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先后发表了《我国光纤通信及其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与计算机分册》等著作,在国内的光纤界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国家光纤事业的发展。


杨恩泽在实验室

杨恩泽在退休前,一直担任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在不同高校和研究所长期担任系(室)副主任、主任,治学严谨、精心执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不乏著名院士和专家学者,为人才紧缺的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自八十年代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杨恩泽教授共亲自培养了18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

2013年9月28日,所城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杨畅在给杨恩泽的信中写到:“敬爱的教授爷爷,您给予了我们的关爱、支持和鼓励,促使我们学习更主动,更有竞争意识,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快乐!上学年,我很荣幸获得了“成和奖学金”一等奖。当拿着奖状面对全校师生道谢时,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教授爷爷。当我听说教授爷爷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用来奖励我们,自己却省吃俭用的时候,我深有感悟。教授爷爷,您就像是园丁,我们就像是一朵朵小花。我长大以后也要像您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我代表全校师生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桃李满天下!”

72个风雨春秋,杨恩泽以润物无声的大爱,执着耕耘在教书育人一线,用无私奉献、兴学支教的义举在社会中传递着暖暖的正能量。他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北方网新媒体见习记者李鑫)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