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第39期:一把修脚刀 修出了15载兵营母子情
|    首页
总第 39 期
  一把修脚刀 修出了15载兵营母子情
姓名:赵燕
年龄:73岁
身份:拥军模范
故事概要:15年前,擅长修脚的赵燕开始走进军营义务帮战士们修脚,并从方方面面关爱战士们,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赵妈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历史的轨迹中,革命先辈用胜利书写了中国军人的顽强与不屈;而在当今的年代里,战士们仍承担着保卫祖国的重任。一直渴望当兵的赵燕,在年轻时没能实现心愿,却在年老后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不能当兵,就爱兵;不能参军,就拥军。
    走进军营为战士修脚 结下特殊母子情
“亲爱的赵妈妈:

……从前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在身边,我从未感受到母爱有多么伟大。但刚到新兵连的第一天,我便想家了。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是多么的重要。也许您早已把我当成您亲儿子看待,或许您的儿子都没有我这么幸运,能得到您悉心的照顾。我应该感谢我的脚病,让我认识了这么伟大的母亲。赵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您亲爱的儿子:武帅
2015年4月9日”


武帅写给赵燕的信

今年年初,武警天津总队二支队七中队的指导员找到赵燕,麻烦她来队里一趟,说有个叫武帅的小战士脚病严重了。当赵燕来到兵营,脱下武帅的袜子时,她被惊呆了:5个脚趾头中有3个都又肿又紫,像是挂在脚上的葡萄珠。清理、上药、消炎,赵燕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给他换药。可一个多月过去了,眼看炎症都消除了,脚趾还是紫的,一按就疼。一直当脚病医治的赵燕感觉不对劲,便帮武帅找指导员请了假,带他到市里看中医。中医看后,说武帅是肝不好,给开了7服中药。

然而,中药喝了大半个月,武帅的脚仍不见好转。“不行,还得换个大夫再看看。”赵燕又找到她熟识的一个大港的80多岁老中医,带着武帅专门到其家中问诊。老中医看了看武帅的脚,又仔细地把了很久脉,最后告诉他们,不只是肝有问题,肾也有问题:“因为肝肾都太虚了,血脉打不到末梢位置的脚趾,才会这样的。”拿着老中医给开的药方,又特意买来药锅,赵燕每天熬完药、装到瓶子里给武帅送去,有时一天要往部队跑好几趟。

就这样,直到5月初,到处寻医问诊、熬药送药的赵燕终于盼来了武帅的康复。从前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咬着牙参加训练的小伙子如今又活蹦乱跳了。


赵燕给武帅修脚

和对武帅一样,今年73岁的赵燕不知道帮过多少官兵修脚、治疗脚病。

在2001年学雷锋日的一次奉献活动上,义务修脚的赵燕结识了在她旁边为群众修理自行车的大港某部队官兵。翻开她的日记本,在当年3月7日的那一页上,还清晰地记录着她第一次走进部队的情景。那是一个风很大却阳光明媚的日子。赵燕起了个大早,把修脚刀和常用药装进包里,蹬上自行车,逆着风而行。“虽然骑得满身汗、两脚酸,但我还是坚持到了营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看见解放军就像看见了亲人,到了营房就好似到了家。”赵燕对军营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没当过一天兵,她说那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没当成兵的赵燕,22岁那年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投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返城后,赵燕继续治病救人,做了天津石化水务部水源车间的保健站大夫。当时车间里很多工人都患有脚病,可赵燕却不懂得如何治疗。从那时起,她就有了找个师傅学习修脚的心愿。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介绍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杂志上,赵燕看到在天津四新纱厂有个叫谢玲的保健站护理员擅长修脚,胆大的她按照纱厂的地址给谢玲写了信,请求拜师。没想到很快对方就回信表示了同意。那一年是1982年。“从此就再也没离开和脚打交道!”一直到1992年退休,“脚病修治所”的牌子挂到了赵燕家门口,她开始在家义务为邻里邻居修脚治脚病。

自从2001年和军官士兵结下情缘,赵燕帮百姓修脚之余,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部队之中。“部队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训练本来就苦,好多人还是带伤坚持,要是他们的爹妈看见了,不得心疼坏了。”一次,在新兵营,赵燕去给新战士修脚,本以为新战士脚病不会太多,没想到竟然修了一整天。那天一共修了27双脚,其中有5双是指甲化脓的。“有一个战士的脚指甲像涂了黑色指甲油一样黑亮黑亮的。我问他怎么弄的?他说踩的。我问他疼吗?他说不疼。指导员说,就这样还坚持训练,跑一公里呢!”小战士们的坚毅和淳朴一次次打动着赵燕,她决心,要更加疼爱这些兵娃娃。


端午节,赵燕给战士们送去粽子

走进军营、走近战士们后,赵燕感觉到,这些孩子们不只需要修脚,更需要也更渴望的还有知识。用自己每月为数不多的退休金,赵燕在3个部队营房设立了“赵妈妈书柜”,并自掏腰包购买图书。 《青春在路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忆雷锋》等书都是战士们喜闻乐见的青春励志读物。包饺子、送鞋垫、谈心唠家常……赵燕有事没事总往军营跑,像妈妈一样照顾着每一名战士,而战士们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赵妈妈”。在赵燕的床头有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应急灯,就是“兵儿子”贺春涛送给她的,让独自睡觉的她起夜时能有个光亮。“有一年他去宁夏执行任务,回来时给我买了一条羊绒裤。我说留给你妈妈或者丈母娘穿吧!可他说:‘我买了3条,3个妈1人1条。’那条裤子我一直收着,舍不得穿。”回想着和兵儿子们相处的一幕一幕,赵燕满是皱纹的脸上,又一次笑开了花。

    “赵妈妈”照顾军嫂如儿媳 拥军15载全心付出

第一次走进部队,赵燕就记住了一个叫做邱红岩的士兵。这个爱打篮球的河南小伙儿双脚长满了脚垫,赵燕修时只能托着脚底板一点一点慢慢弄。有一年正月初五,一阵有力的敲门声响起,赵燕打开门,门外站着的是邱红岩和他新婚的妻子,俩人来给赵燕拜年了。“这位就是我的赵妈妈。”小邱向妻子这样介绍赵燕。被称做“妈妈”,赵燕心里又甜又暖。也是打那时候开始,“赵妈妈”的称呼便在大港的几个兵营间传开了。

作为“妈妈”,赵燕不但对“儿子”关怀备至,而且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媳妇”。


赵燕骑在自行车上的身影在战士们眼中是最美的身影

去年夏天,大港某部队二连的任连长即将赴西北地区执行任务,这一趟至少要去三五个月。对于一名导弹部队的官兵,如此外出行动任连长经历了不少,可这一次,却是他走得最不情愿的一次:眼瞅着妻子黄向红已经怀孕7个月了,作为丈夫的他不但不能照顾,甚至到生产那天也很可能不在身边。听说两人都不是天津人,也没有亲人在身边,赵燕就主动找到黄向红,给她带去吃的、用的,并表示会照顾她生产。看到“赵妈妈”来照顾妻子了,任连长才安心地去执行任务。赵燕一直照顾这名军嫂到她的妈妈、婆婆从老家赶来。

生产那天,早上7点刚过,赵燕接到了黄向红的电话,她说她已经在大港医院妇产科的病房了。撂下电话,赵燕立马赶去了医院,一直陪到了晚上9点多。转天一早,赵燕煮好鸡蛋,再次赶去了医院。这时,黄向红已进待产室。赵燕又跑前跑后托付她认识或不认识的医生护士多给关照。有人不理解,问赵燕:“这是什么人啊,这么重要?”赵燕说:“她是军嫂!”当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被抱出产室时,赵燕激动的心情丝毫不输另两位妈妈。赵燕说,感觉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外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兵妈妈赵燕与兵儿子们

还有一次,一个叫张萍的女军官给赵燕打电话,说自己怀孕肚子疼,心里挺担心的。张萍的丈夫是大港某部队的指导员,而张萍却一直自己住在在天津市区。为了不让她的丈夫奔波两地影响工作,赵燕便把张萍接到了自己家中照顾。“2011年3月1日,5:30,张萍肚子剧痛难忍,我找来出租车,陪她到石化医院妇产科急诊做了B超。8点多,她自然流产。”在赵燕的日记中,记录着那天的情况。赵燕说:“张萍和她爱人都是外地人。如果母亲或者婆婆在身边,张萍肯定能得到加倍呵护,可她现在远离亲人,我就要像亲人一样好好照顾她。”张萍临退伍前,专程来看望赵燕,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件她没穿过的新军装。很少收官兵和家属礼物的赵燕,这一次却高兴地收下了。“她知道我有当兵的梦!多好的孩子啊!”赵燕说。


战士给“妈妈”赵燕过生日

在赵燕家的客厅和书房里,有很多她和战士们的合影,她说这都是她最美好的回忆。“不曾用母乳滋润/但我们都品尝过您爱的甘露/虽不是亲情血脉/但时刻都有牵肠挂肚的思念/因为爱,您成为特殊的妈妈/因为爱,您有了百余名儿子……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一辆单车上单薄的身影/已是官兵心中最美的雕像/感谢您妈妈/祝福您妈妈”在一张合影背后,一个战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人说赵燕傻,因为她把每个月3000元工资和各种慰问金都花在了战士们的生活上。可赵燕却说:“给儿子、儿媳们花钱,我心里高兴!”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们曾经聚在一起,又无奈各自散去。然而,赵燕拥军的精神却不会因战士们的退伍而减淡,反而如水流一般源源不断地用爱冲淡着兵营的苦,滋润着战士的心。在赵燕看来,呼唤一句“妈妈”,便是一辈子剪不断的情缘。(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杨奕)

北方网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